社祭是先秦文化史与传统经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其起源、内涵与外延都十分复杂。本书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再结合近年出土的古文字材料(尤其是简帛材料)来展开研究,对争议较多的问题着力辨析,以求突出己见。本书论述严谨,所引材料丰富、全面,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世界上的各个民族、各个地区或各个国家,都创造出了风格独具、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风俗和风情都是他们传统之河的源头。本书将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传统节庆进行归集,作一个介绍性展示,书稿融趣味性、知识性和实用性为
本书以上党赛社和民间乐户为研究对象,通过史料撷取、碑刻搜集、赛社底本、乐户走访等形式,还原了上党地区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并追溯了其历史渊源。本书的出版,有利于对其进行综合保护、开发和利用。
《礼书通故》,清黄以周撰。黄以周(1828-1899),同治九年(1870)中举。治学主要受其父黄式三的熏陶,曾供职浙江书局,又主讲江阴南菁书院,任职院长,培养了胡玉缙、曹元弼等一批学者,影响甚大。黄以周的主要著作是《礼书通故》,其内容几乎涵盖礼学的所有重要课题,体大思精,也便于学习。后之学者,均以之为礼学圭臬。他在江
本书研究对象包括汉族、藏族、侗族、苗族、傣族、土家族、布依族、壮族等民族,在大量田野调查基础上,立足“中国民族传统节日”的传承性、传统性与当代民众生活的关系,以及传统节日象征符号与文化记忆之间的关系,把我国当下民族地区以传统节日为中心的文化生活的本质揭示出来,探讨民族传统节日象征符号与地方文化品牌建设关系,阐释以传统节
本书结合当下社会思潮和中国礼文化的精髓,从“君子”品格涵养、“仁爱”精神建立、中正态度的持有、知止智慧的修炼、悦纳随顺的心境培养等方面,结合事例及具体实践操作的方法,综合阐述了修身之道,从而提升其自身品格,和谐人际关系,引导其健康成长、发展,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本书共八章,内容包括:“做客有门道,待客有学问”“餐桌规矩多,谨守礼仪显修养”“送礼有讲究,礼尚往来情谊长”“同事相处讲技巧,职场关系更融洽”等。
本书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每个节气选择江南城市中常见的一花、一树、一鸟进行介绍,讲述一种观察方法,安排一次观察任务,再介绍节气习俗和美食,引导公众观察自然、记录自然,了解传统民俗和美食。具体包括:二十四节气是什么、二十四节气有什么地位和名气等。
本书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对民俗的叙写,重点讲解在寻常生活一生中需经历的满月、婚仪、庙会、遗嘱、葬礼等基本民俗安排,围绕其缘起背景、仪轨设计、文化意蕴及时代承继,进行了民俗学的研究。
1913年《乡土研究》的创刊,标志着科学意义。上的日本民俗学正式确立。1962年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离世,后柳田时代的日本民俗学逐步形成。其在民俗词汇、学理建构、研究对象的不同层面,以批判、发展、创新的多种路径打破了柳田民俗学的秩序与习惯思维,同时也在解构主义开放性和无终:止性发展道路上,趋近个体与整体的协调,践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