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胡桢,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是中国近代首批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走出的水利专家。他为规划和治理淮河做出了卓越贡献,并成为治淮战线上第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原水利电力部部长钱正英曾高度评价他:“汪先生的智慧深邃,成就显著,品德高尚,精神感人,作风严谨,生活简朴,他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和水利人
以河流关系研究为切入点,有助于深化对典型区域人地关系问题的认识。京杭运河穿越了多个纬度带和季风气候带,沟通了中国的五大水系,运河与各大水系的关系制约着漕运进程,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黄运关系。本书以明清时期为研究时段,以“黄运冲突区”为研究区域,综合利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探讨了不同气候水文条件下的黄运关系实况及其对运河漕运
《长距离调水工程安全监测、检测技术与信息融合》以长距离调水工程安全监测与检测多源信息融合理论为基础、以典型长距离调水工程实践为重点,深入介绍安全监测、检测新仪器,多源信息融合新理论和新方法,并结合多年研究成果,系统总结工程安全监测与检测多源信息融合理论和方法的建立与运用。本书分第一、二、三篇共9章,内容全面、系统、丰富
本书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理论创新、模型构建、实例研究等方面系统研究基于水资源刚性约束的优化配置,探索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原理,构建水资源优化模型,分析水资源需求预测,建立水资源优化配罟评价体系,展开黄河故道片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本书共分为八章:第一章,简述了我国水资源概况,总结了实行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性,梳理了基于水
本书以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工程为依托,全面介绍了超大直径盾构隧道穿越水下风井施工新技术,重点从临江敏感环境超深圆形风井基坑围护体系施工技术、水下开挖及水下大体积混凝土封底施工技术、盾构机适应性改进及穿越风井施工技术、工序转换过程超深基坑稳定性控制技术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结合现场实测数据进行了分析。本书理论与实践
本书以趣味漫画的形式,用一条不一样的水利文旅线路,描写代表长江的小蓝龙从长江源头唐古拉山脉出发东游,途经金沙江、三峡工程、荆江河段、长江三口等河段节点抵达洞庭湖,并与代表长江三口的小黄龙、四水的小青龙、东洞庭湖的小白龙等龙族好朋友结识相遇,一起寻找“点亮星星的地方”,故事的最后解密点亮星星的地方是岳阳市洞庭湖安澜盛世的
本书主要从水利工程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基础理论、水利工程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的调查与分析方法、水利工程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实证研究、水利工程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研究的主要发现与讨论、水利工程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研究的总结与未来展望、提升水利工程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建议与对策等方面对全书进行了讲述。
本书内容包括: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水利水电工程前期管理、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程建设进度控制、施工导流、水利工程地基施工。
本书系统阐述了当前航电枢纽工程施工中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并以江西信江八字嘴航电枢纽工程为例,从施工的特点及难点出发,开展了数字化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主要包括围堰防渗施工、超大深基坑施工,混凝土、钢筋加工生产,主要建筑结构物关键技术等方面的工作,并全面总结了江西信江八字嘴航电枢纽工程数字化施工关键技术及现场实施经验
本书主要包括生态水利工程基本概念、生态水利工程水力特性研究、生态景观气盾坝过流分析、基于水流特性的生态灌区水利工程消能研究、生态灌区低水头泄流底孔消涡措施研究、生态灌区水利工程护岸措施、海绵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确定及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