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对“五水共治”的形态描述,从存在论、价值融通、权利定位、责任落实和实践智慧五个视角,探究了“五水共治”伦理治理的实践,为“五水共治”的合伦理性提供了哲学基础,探索和建构了水环境治理的中国话语。“五水共治”是浙江省2013年启动并持续至今的水环境治理工程实践,其内容包括“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
本书系统介绍了生态产品总值核算的基础理论,总结了生态产品总值核算的国内外发展历程、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实践案例,系统剖析了我国生态产品总值核算目前采用的理论框架与主流核算方法,重点介绍了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开展的生态产品总值核算与政策应用案例,提出了生态产品第四产业的理论框架与发展路径,并对我国生态产品总值核算与应用工作面
本书第一版是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推荐研究生教学用书,第二版定位为本科研究生贯通教学用书,全书在介绍较成熟理论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国内外有机污染化学领域的最新进展。本书分为三部分,共十四章。第一部分系统阐述了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这是有机污染物的基础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迁移、环境转化和生态毒理效应;第二部
珠江口地处粤港澳大湾区腹地,是近30年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高强度开发和人类活动对区域水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其水质下降、复合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备受关注。本书聚焦珠江口水生态环境健康问题,以气-水-沉积物界面污染物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为主线,以营养盐、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温室气体及主要生物类群为
《妫水河流域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生态环境效益监测与评估》在妫水河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的基础上,运用模型定量分析流域水质水量耦合关系,借助工程安全评价方法,对已实施的妫水河系列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开展生态效益评估。《妫水河流域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生态环境效益监测与评估》共分8章,主要包括:妫水河水生态环境调查与监测、示范工程生态效益评
本书主要包括强化混凝、超滤、吸附、催化氧化、以及相关组合技术处理持久性污染物技术研究。本专著结合作者多年对持久性污染物处理技术的研究,力图系统的整合基于强化混凝、超滤、吸附、催化氧化等技术处理持久性污染物的相关技术与理论。在内容上,以强化混凝、超滤、吸附、催化氧化等技术等为主线,突出展示持久性有毒污染物深度处理这一重要
结合环境类专业学科特点,突出分析化学实验在环境样品分析和新兴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内容包括实验基础知识、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三部分。基础知识部分主要对化学实验基本要求、实验室规章制度、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实验报告撰写进行介绍。验证性实验部分涉及多个环境指标的测定,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综合设计性实验旨在
《河湖管理保护概述》对河湖管理保护进行了概述,分析梳理了河湖管理保护相关政策法规,介绍了河湖长制、河湖管理保护基础工作、河湖岸线管理保护、河道采砂管理、河口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要求与进展情况。《河湖管理保护概述》可作为水利行业相关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的参考书,也可作为公众了解河湖管理保护知识、提升河湖保护意识的科普读物。
国家对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生态保护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长江下游和苏南运河(京杭大运河苏南段)流域是江苏省国民经济发达地区,既是人口密集区,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区,但在改革开放初期,沿江沿河流域污染事件频发、污染程度日益加重,自从长江大保护运动政策执行以来,人们开始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逐步重视,现今污染有所缓解。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在
本书通过梳理生态环境重大工程管理制度的实施经验与未来需求,针对生态环境重大工程面临的机制体系难题,提出了统一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库的建议和相应的措施,科学划定全过程咨询组织与管理的前期决策、勘察设计、招标采购、工程施工、竣工验收以及运营维护六个阶段,并从每个阶段的管理特点、管理内容、管理要点、管理流程和管理成果五个维度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