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根据考试大纲和历年真题的命题规律,选择高频采分点编排考点,尽量一题涵盖所有相关可考知识点。考生只要掌握本书的考点,不仅可以过关,而且还可能会得到高分。题干设置。关于本书中的每一个题目考生都要认真对待,题干看似只对一个考点的提问,其实不然,部分题干中也可以独立成题。需要考生对老师精心设计的题干进行充分的理解和掌握。这
本标准共分8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定义与术语、型式与基本参数、技术要求、安全监控与智能监控、检测、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等内容。本标准涉及的空中造楼机适用于建造高度80-180m的混凝土高层住宅。
地下空间,作为领土、领海、领空的之外的第四国土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对其科学开发利用,是化解大城市病的重要抓手,是破解资源供需矛盾的必由之路,是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本书共分6章,涵盖了地下空间与国土空间的关系及发展历程、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地下空间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地下空间与未来城市的关系
《通风与空调工程》系统地介绍了室内污染物及室内空气品质、通风系统及设计、湿空气的焓湿学基础、空调房间负荷计算及风量确定、空调系统方案选择、空气处理设备、空调风系统、空调水系统设计、空调系统的运行调节等专业基础知识。为满足对学生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能力培养的要求,第10章提供了通风与空调工程综合设计实例以加强实践教学。《通
科学有效的抗震设计理论是提高建筑物抵御地震作用的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不论采用哪种形式的抗震设计理论,定量地描述地震作用都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地震作用主要可以描述为3种不同的形式:力、能量和位移。结构在强地震作用下发生屈服进入弹塑性变形阶段后,其破坏程度并不取决于瞬时的地震作用力,采用位移参数衡量结构在地震作用
本书围绕锥形有孔柱形组合管桩静压沉桩机制和承载性状问题,研究锥形有孔柱形组合管桩静压沉桩过程中超孔隙水压力时空消散、土体位移等沉桩效应变化规律,揭示锥形有孔柱形组合管桩静压沉桩机制。在此基础上,研究锥形有孔柱形组合管桩承载性状,揭示了锥形有孔柱形组合管桩桩身轴力、桩侧摩阻力、荷载沉降等变化规律,为今后开展锥形
海峡两岸岩土工程/地工技术交流研讨会自1992年首次在北京召开以来,相继在台北(1993)、西安(1994)、上海(2002)、台北(2004)、天津(2007)、台中(2009)、广州(2011)、台北(2013)、成都(2016)及南投日月潭(2018)召开过十一次,推动了两岸岩土工程/地工技术界的交流与繁荣。今
本书由上下两部组成,第一部为研究篇,据作者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兴趣领域分为:建筑史研究、建筑保护与修缮研究、岭南地域建筑研究、建筑教育与防灾研究4个专题。研究内容也不限于岭南,亦关注中国建筑历史的一般性讨论。第二部为设计篇,据建筑门类分为:传统建筑设计、文物建筑修缮设计、景观建筑设计、现代建筑设计和规划建筑设计5个专题。是
本书主要介绍了常见的机器学习方法及其在岩土工程领域的应用,共15章内容,包括基坑支护结构的内力与位移预测、土体物理与力学参数之间的转换、预制桩可贯入性评估、隧道工程中沉降分析预测以及病害识别等。本书展示了机器学习方法在岩土工程领域的巨大潜力,也是智慧岩土工程学科方向的发展补充。本书适合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市政工程、地质
本书总结近五年来,上海市政总院景观规划团队聚焦上海品牌城市设计作品十项,在钟律总工领衔下,梳理城市更新空间格局,从一江一河到美丽街区,辐射长三角核心区域。本书通过景观专业与不同领域的碰撞、交叉和融合,形成新的景感空间创新理论体系,不断转化运用在工程实践中。本书以回归/方圆/叠合/万象四个章节展开,分别呈现了团队近年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