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选题是梅国桢、梅国楼兄弟二人的诗文合集。梅氏兄弟为明末湖北麻城人,同为进士,各有仕途,各致事功。选题主要包括兄弟二人的诗词、奏疏、书牍、序跋,文献主要来自刻本、县志、族谱及友朋诗文集。选题中还收录有兄弟二人的相关史实、碑传等文献。该选题对于研究明末的政治、军事、边务。吏治具有重要意义。梅国桢、梅国楼主要生活在明代由盛
本书收录作者自1993年以来在社会科学领域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代表性研究成果81篇。这些文章,绝大部分已在国家和省级以上报刊、网站发表,或是在市委市政府主办的内刊、市级媒体上刊载,也有几篇是系统工作性讲话或业务培训讲稿。按发表文章时的履职岗位和建言献策的内容,分为广电篇、巡察篇、纪检篇、三农篇、全民创业和民营经济篇、党
何士骥(18951984),字乐夫,浙江诸暨人,考古学家、文字学家、历史学家。1925年考取清华国学研究院第一届研究生,师从梁启超、王国维二先生。毕业后任教于北平各校,主要从事金石文字的整理与研究。抗战爆发后迁居西北,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助理员,在陕西考古会从事考古工作,曾参与陕西民政厅前院、宝鸡斗鸡台遗址及汉张骞墓
国家社科基金优秀博士论文出版项目自2019年起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发起,该项目旨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和出版研究深入、创新程度较高、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博士论文,以突出对优秀青年学者的科研支持,对他们优秀研究成果的鼓励与传播。本书邀请2020年度获得该项目资助的作者撰写每篇约5000字的研究成果概要,并将这些概要按
这是一本基于“明清以来的地方善举与国家转型”为题的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来自国内多所大学的近三十位学者参与了此次会议,本文集是大部分学者提交的未经发表的会议论文初稿。本书集中讨论了传统中国的福利实践、清代慈善事业的发展、明清移民社会现象、中国的盐户宗族、近代中国佛教慈善事业、近代公益观念的形成、张謇慈善公益事业等研究领域
本书收集整理了《红枫湖?百家讲坛》二十五期至三十六期部分讲座内容和学生感想。收录了《中华高端养生》《养生贵在坚持》《知行合一的光辉典范——王阳明》《清诗三百年·王气在夜郎》等文章。
本书从征文活动评选出的300多篇文章中,优中取优,选出100多篇文章汇集成册。这些文章的作者在重点研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卷)和《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在宁德》《习近平在福州》等系列采访实录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基础上,联系个人思想、学习和工作实际,就抓好
《一个被思想照亮的夜晚》是傅道彬教授的学术随笔集,全书分“思想是路”“人迹板桥霜”和“文化是以诗开篇的”三编。 “思想是路”编是作者近年来对一些重要理论与文化问题的哲学思考和文学理解。“人迹板桥霜”是一组人物随笔,这里既有对古代的尧舜、周公、楚灵王、庄子、王阳明等历史人物的精神分析,也有对20世纪以来重要学者的思想解
《在文化的原野上》为“涵芬学人随笔”系列丛书之一种,作者为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学者范子烨先生。全书分四卷,除“代序”与“代后记”,共计三十篇文章。其中,卷一共9篇文章,是谈陶渊明的;卷二共7篇文章,是谈音乐文化史的,侧重于对中古诗人和中古诗歌的音乐学解读;卷三共5篇文章,侧重于历史和宗教文化;卷四共9篇文章
本书是对作者已发表成果中关于个人、家庭、群体内容的重新整合。个人方面包括卢作孚、晏阳初、郑天挺、赵宝煦;家庭方面包括八路军婚恋、1949年后一个家庭的饮食儿女生活日常;群体方面包括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扫盲运动、20世纪30年代的乡村公务人员、冀中抗日根据地民众与政权、北大清华的教授治校。文体包括论文和历史散文两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