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王杰文教授多年来在艺术社会学、民间文艺学、表演研究领域的代表性学术成果。表演研究(PerformanceStudies)认为,一切表演的终极目标是转变(Transform);而人类令人惊叹的能力就是创造、改变生活,努力成为他们庸常生活中所不是的样子。表演研究试图通过表演,摆脱某种陈腐的状态,走向更理想、更合意
本书从民俗学的视角出发,以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为基,从文化多元一体探讨三官文化的时空谱系,从不同民族间、1949年以来不同地区、城镇化三个方面分别探究中国三官文化的谱系与认同,挖掘闽台三官文化的谱系与认同,以及三官文化在东南亚东亚国家的谱系与认同。本书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一带一路东亚国家、东南亚国家对中华
本书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配以大量精美的民俗风情图片,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以及若干个中国少数民族节日,内容上涵盖了节日的历史与传说、节日习俗、节日食俗等,希望能为读者展现中国节日的内涵与风采,带领读者感受中国节日的浓烈氛围。
本书是一部普及人际交往礼仪文化知识的著作。全书着重从当下青年人最需要的形象礼仪、餐饮礼仪、会面礼仪、通联礼仪、网络礼仪、习俗礼仪、求职礼仪等方面着手,集系统性、学理性、实践性研究阐释于一体。本书力图克服传统礼仪教材重理论、轻实践,重普及、轻实训的缺点,是工学结合、任务导向特色内容开发的一种有益尝试和创新。
本书在考证的基础上,围绕先秦乐道思想体系及乐道相关文献开展研究。全书分为四个部分:一是“乐道起源论”,从文字学、发生学与本体论等角度,探讨“乐”的哲学起源。二是“乐道体系论”,分别从“形式表层”“传导中层”“内核深层”和“传递介质”,探讨“乐”的本质和“乐道”的体系。三是“乐道应用论”,围绕先秦乐舞的起源、发展、类型及
《中国人有教养》是一本针对少年儿童进行礼仪、教养培育的书。中国自古就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说法,因此父母们必须在孩子小的时候尽早地对他们进行好习惯、好素质、好品德的培养和塑造。本书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精选107个教养话题,包括社交礼仪、公共礼仪、学校礼仪、家庭礼仪、餐桌礼仪、言行礼仪等板块,孩子们通过阅读这本书,能
《礼记集说》,元陈澔撰。 陈澔,元南康路都昌县(今江西都昌)人。字可大,号云住。东斋先生陈大猷子。生于宋景定元年(1260),卒于元至正元年(1341)。于宋季隐居不仕,不求闻达,教授乡里,有《礼记集说》行于世。世称经归先生。 据陈澔自序,《礼记集说》完稿在元至治二年(1322)。其先,宋代卫湜曾撰《礼记集说》百余
"本书是“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本书围绕中华民族民俗民风展开,较详细地阐述了优秀民风民俗文化的方方面面。全书共分为七个单元,分别是民族、民俗、民风、民食、民间体育、民间技艺、华夏瑰宝。本书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并设置了知识链接等拓展内容,具有系统性、知识性、文学性、趣味性等特点。本书有助于帮助学生领略中华文明的包
本书以浙江省档案馆以及温州、台州、舟山、宁波市档案馆的海洋渔业档案为史料基础,结合报刊、方志、文件汇编、文史资料等,从组织与技术两个角度出发,考察新中国成立初期浙江的海洋渔业集体化问题。具体而言,本书主要探讨了水产经营组织的变化、渔业生产组织的变革、敲?的扩散与应对、机帆船的试验与推广。本书认为,集体化深刻改变了近代以
本书是国内礼制考古的第一本教材,在内容上分为“礼制文明概观”“都城礼制”“丧葬礼制”“器以藏礼”四部分,囊括礼制考古学最重要的内容。其中,“礼制文明概观”主要从宏观视角论述中国古代礼制文明的发展演变;“都城礼制”主要以先秦秦汉时期的都城及礼制建筑为个案,探讨不同时空都城与建筑所体现的礼制文化;“丧葬礼制”既有从个案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