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政府承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战略性变革。碳中和起步阶段,尚缺乏比较系统的指导性策略。《2060中国碳中和》的作者以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为主体,联合国内多个高校院所,由多位院士专家组成,集各家之长形成高水平创作团队。内容基于60余位作者多年工作积累,在二氧化碳代谢、气候
城市水系统碳减排与碳中和的原理、技术与案例
本指南分析甄别了城镇水务系统进行碳排放核算应予以包括和不应予以包括的碳排放类型,从城镇水务系统全构成和全生命周期角度厘清了所含给水系统、污水系统、再生水系统和雨水系统的碳排放核算边界、碳排放活动、位点、各碳排放活动的核算方法(活动数据和排放因子),指导进行碳排放核算。并从源头控制、过程优化、工艺升级、低碳能源和植物增汇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实现这个宏伟目标时间紧、压力大、任务重。在此背景下,如何绘制可落地的“碳中和”路线图,使我国在展现大国担当的同时,保障自身发展的权益,这是政策制定背后的重大科学问题。 本书从实现碳
本书以提高环境管理精准化、智能化、高效化水平为导向,以探索研究场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识别与风险管控为目的,围绕区域、地块和行业等多个尺度,利用海量多源异构多维数据,借助大数据技术,在提出大数据支持的场地污染风险管控策略与路径基础上,先后研发了大数据系统、污染智能识别、污染源-汇关系诊断、多介质污染联合预测、风险管控等方面
本书通过分析PPP模式相关政策情况、国内外典型案例及经验,剖析区域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区域水环境治理PPP模式的实施机制,并进行实证分析,为区域水环境治理项目实施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撑。
本书通过一问一答、图文并茂的形式,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含义、农业温室气体排放与碳汇、农业碳足迹、农业固碳减排技术、农业与碳交易、农业助力碳中和的潜力等多个方面详细阐述农业与碳中和的重要关系。有助于读者从农业与温室气体、农业碳中和技术、农业与碳交易等多个维度理解农业活动对碳中和的影响及其贡献,增强全社会对农业可持续管理和减
"本书是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主干课短学时系列教材之一,是为满足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而编写的应用型教材,适合40~60学时的课程教学。本书在延续第一版编写特色的基础上,对章节体系、内容设置等进行了调整和完善,深入介绍了水污染控制的基本原理、工艺方法与技术实例等。全书共分为七个章节,以水污染控制过程中的核心工艺单元与典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业企业遗留场地地下水污染问题逐渐暴露。由于其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和水资源安全的威胁,其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民众的广泛关注。原位化学氧化技术具有修复效率高、反应速度快、操作简便等优点,已成为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的重要工程技术之一,在国际上广泛应用于有机污染地下水修复。国内也开始有部分工程案例
本书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需求,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2019YFC1804303),紧密结合科研育人的内在要求,从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知识结构需求出发,注重内容的理论性、系统性、前沿性和完整性。主要内容包括裂隙介质概念、结构与特性、裂隙介质水动力学基础、裂隙介质中污染物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