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设栏目包括论文、学术札记(文献笺注、史料钩沉与考释、研究综述等)、书评等。集刊的出版,旨在为海内外高质量的中国书画研究成果提供发表与交流的平台,推进本领域研究不断深化。本辑为第二辑,刊出文章9篇,包括史论4篇、考证2篇、札记1篇、书评2篇。涉及的内容包括颜真卿书法的接受史,“无逸图”与宋代宫廷的劝诫空间,苏轼《枯木石
宋元之际,随着佛教的渐趋世俗化,密教的流播范围更为广大,密教信仰也成为佛教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宋元密教与社会的交融互汇这一文化现象为对象,深入探索宋元代社会的密教信仰与生活的关系。第一部分为“绪论”,分别从“密教及其教理与实践”、“密教的源出与传承”、“密教传入中土及其流播”三个方面综述了密教在印度的形成与发展
本书力图从我国数字创意产业的竞争力评价作为切入点,在国内外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比对的基础上,研究探讨其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区域水平差距、细分行业差异以及关键影响因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建议。这不仅是对既有产业应用研究体系的丰富和完善,同时对于推动我国数字创意产业从跟跑到并跑并最终实现领跑具有较为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意义。
《深圳文化发展报告(2023)》由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编撰,回顾了一年以来深圳文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研究上所取得的成绩,以数字文化的产业化探索、文化精神的塑造与传播、文化机制与建设、公共文化与城市文化空间为线索,相对全面地反映深圳一年来的文化动态,也展望未来一年的计划和发展,可供城市文化研究和深圳研究者参考。2023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如何讲好“黄河故事”、如何保护和传承好黄河文化、如何促进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值得学界认真探索的课题。 本书从黄河文化传播特征、黄河文化传播效果、黄河文化传播的创新策咯、黄河文化的国际传播等诸多方面进
本专著的研究对象是中华美学精神视域下成都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培育与建设,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有关中华美学的内涵为指导,分析成都市内已有的公共文化空间中可被挖掘和培育的新型“场景营造”空间的优势与劣势,并在此基础之上探讨如何整合成都市自身的城市特点与中华美学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的美学内涵。本
本书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编纂的系列论文集,收录了当代学者运用现代科学精神研究中国俗文化的最新成果。本辑分为敦煌变文校注、俗文学研究、俗信仰研究、俗文献研究、学人治学、新书评介六大部分,涉及文学、史学、哲学、宗教学、训诂学、版本学、音韵学、考古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本辑收录了《敦煌变文
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自主选题资助计划”项目研究成果。文化品牌投融资是代表文化投融资未来方向的前沿领域。目前,文化品牌(文化IP)投融资创新实践日渐增多,但理论研究相对滞后。本书基于对文化投融资探索的总结,讨论了文化投融资发展历程、文化品牌投融资及其发展生态建设等理论问题;聚焦文化产业新业态IP投资的实际,
本教材聚焦于介绍全球城市连接、数字鸿沟、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文化霸权、青年文化、亚文化、跨文化等相关理论知识和专业信息,并结合具有“中国文化走出去”和“国际文化在地化”双重属性的电子竞技、说唱、影视与视觉传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等数字叙事案例,多角度解读数字文化与国际化本体,掌握相关研究范式,引导我国学生批判性思考
本书为长三角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研究论文集,选取南京市、镇江市、扬州市、泰州市以及安徽省马鞍山市、浙江省嘉兴市文化馆作为典型,以各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免费开放、群众文艺精品创作、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全民艺术普及、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数字资源建设和数字化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