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宏观探讨莫言小说全球化发展的著作,主线为莫言对域外文学优秀成果的借鉴、坚持自主创新和个性化发展、域外译介与传播。本书突破了莫言研究的传统范式,亦不回避批评界针对莫言的不同观点,坚持以事实说话,对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博士生和普通读者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本书为国内首部本科生创作的海洋文学作品集,主要包含海洋小说、海洋诗歌、海洋散文,作品充满青春气息与海洋韵味。把文学与海洋结合,用文学表现海洋,走特色人才培养之路,广东海洋大学在海洋文学人才教育方面取得的经验值得国内高校借鉴。
本书从传统经籍的角度,在运用主流文学理论的同时借鉴了文学人类学的新访求,对普遍流传于彝族民间、部分已经翻译出版的彝族毕摩经籍、摩史文献展开研究,在对文学人类学理论进行了简要梳理之后,从彝族传统宗教与经籍、彝族古籍与彝族经籍,彝族经籍的文学特征,彝族传统经籍文学的内容,彝族传统经籍文学的艺术表达形式,彝族传统经籍的文化人
长期以来,衡量翻译作品好坏的标准一直被囿于是否能让译文在各个方面与原文实现对等这一框架内。这种衡量模式过于注重原文和作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对于译者、目的语读者和译文没有足够重视,忽略了译者本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影响译文成败和效果的目的语文化社会因素也多有疏忽。 为了亲身体会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作者不但
本书对儒家《诗》教所蕴含的美育思想进行了分析与抽取,全书从《诗》教的审美文化环境和历史特性,以及诗教与礼教、乐教的关系等方面,剖析了儒家诗教审美思想的形成原因以及审美目的等。全书着重对孔子、孟子、荀子三个最重要的儒家代表的《诗》教美育思想及其历史影响进行了归纳与分析,并对《诗》教审美思想的演化予以梳理,演绎了儒家《诗》
本书用讲课的语言表述基本的文学知识和文学史知识,使学理的逻辑性与知识性、趣味性融于一起;重点突出,兼顾“点”“线”“面”,使学生了解清晰的当代文学史发展脉络、重点作家作品、文学社团流派、文学期刊及重要的文学思潮与论争。
本书介绍网络文学外部产业环境,将之作为契合现实的“话语场”,并在拥有这一合理叙事的逻辑起点上,分析网络文学内部多对矛盾-写手创作的自由与限制、功利与超越、互文与独创、情感宣泄与理性表达、类型写作利弊、技术运用得失、写手读者编辑博弈等,以揭示产业境域网络文学的特异性。
本书讲述了主人公麻哥和小伙伴们将带领小读者一起走进雪域高原。
作者认为,未来三十年应该是世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版图翻天覆地的大变局时期,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来的伟大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作者由此高度出发,纵论当代教育、思想、文化和学术建设,既具有历史的纵深感,又体现出当下的迫切性。
20世纪文学理论以形式主义为主流,从1910年代到1980年代,形式主义在文学理论领域雄霸了大半个世纪。俄国形式主义将语言形式的“陌生化”奉为文学之为文学的标准,将“文学性”归结为不断延续的语言形式创新问题,在当时为文学本质的本体论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此后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文论、现象学文论、接受美学、解构主义文论等沿
20世纪的西班牙诗坛是“又一个黄金世纪”。马查多和希梅内斯虽然都受以鲁文·达里奥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影响,却各领风骚,成为“九八年一代”和“一四年一代”的代表人物。“二七年一代”更是群星荟萃,相映生辉:加西亚·洛尔卡、阿尔贝蒂、阿莱克桑德雷、豪尔赫·纪廉、萨利纳斯、达马索·阿隆索等,共同书写了西班牙当代诗坛一部多姿多彩的神
六朝隋唐是中国古典诗歌声律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六朝声律与唐诗体格》将诗律考察与史实考证相结合,首先对永明声律说形成过程中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细致考辨,纠正了学界的一些偏误,又集中考察了五言诗单句律化的重要阶段--大同句律的产生背景及五言诗单句韵律结构的变化轨迹。其次,《六朝声律与唐诗体格》在唐诗体式的溯源和辨析方
《跨文化之桥》是作者自1987年出版《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后十余年间,有关跨文化与跨学科文学研究的教学和思考的结集,包括"面向跨文化、跨学科的新时代""传统,在现代诠释中""重新解读当代文学与文化"三个部分,收录了作者四十余篇文章,涉及跨文化研究的多个方面,如文化转型与新人文精神、文化相对主义与比较文学、中西诗学对
唐宋是诗僧辈出的时代,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成就斐然,诗歌方面的代表作品,如唐代王梵志诗、寒山诗等,理论方面更为突出,现存僧人诗格主要有皎然《诗式》等,僧人诗话同样丰富,这至少反映出僧人热衷诗学的社会风气。《宋代僧人诗话研究——诗学、禅学、党争交织的文学案例》以此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辅以其他僧人诗论。
现代学术研究已经不仅是个人的精神活动,而且是一项技术活动。要生产出一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光有好的创意或念头是不够的,还要熟悉现代学术研究的一些操作程序即规范的学术训练。本书即是进行的此类尝试,辑选硕士研究生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并详细交代作者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涉及的各个环节,如选题缘起、材料收集、调查研究、写作进展、修改
《落花时节又逢君:重温那些美好古诗词》那些文字穿越千年万年的烟波与风尘,在非彼的境况里依旧不失其风神。旖旎情思萦怀,绵骨柔肠绎出几多青睐;眷眷难当有时,泪墨为书,刻写一个人的海阔星沉;历尽摧折砥砺,霜天月凉能挨,不忍看梦里罗衣慢轻叹……千千万万人曾吟诵了千千万万遍,那熟络于心的行间字里是否也
《中国古代文学并称现象研究》对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并称现象进行研究,分内篇与外篇两部分。内篇在对并称及其相关表述语词进行了概念界定后,探讨了并称与作家称谓、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存录并称的文献及并称的构词形式进行考释,并从语言、文学、历史、文化等角度探讨并称现象的多重起源。外篇则以实例考察了几组具体
《海淀表达》一书收录了20篇报告文学,从不同侧面,以艺术形式再现生活、工作在海淀区各条战线上,用大爱诠释人生,诠释信念,诠释理想的人们。该书体现了正能量,传递着正能量,催人振奋,感人至深。全书主题突出,语句流畅,描写生动,读起来令人爱不释手。
本书系一名青少年作者的散篇文章合集,这些文章中有对小草、仙人掌、胡杨、卖橘人、读书人等的描写,也有对尊敬、梦想、成功、真诚、母爱、宽容、国学等的叙述和评议。笔触真诚,感情细腻,从青少年看待事物的角度,描摹了我们所熟悉的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