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好文章书系中的一部,本书由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难以忘怀的人生经历、念兹在兹的山河游历、独一无二的风土人情、诚恳真挚的祖国礼赞等内容组成,简单的文字在作者的遣词造句中,真挚的情感跃然于纸上。本书是由一篇篇文章形成的书稿,文章的作者在平凡中用笔记录人生的点点滴滴,他们并不是专业的写手或作家,他们热爱书写,用真心、真情
本书是一本儿童小说。小说讲述的是从上海转学回到小县城的三年级学生刘梦江,在新学校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刘梦江回到小县城后,遇到了亦师亦友的班主任老师白莎莎。在学习、生活中,他和老师斗智斗勇,发生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刘梦江也逐渐成长为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小男子汉,同时改掉了身上很多的坏习惯。这本小说故事情节有
《走过的路》展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辽宁省西部的一个偏远山村的风土人情和一群普通人的生活。主人公新平走出农村,扛着行李裹挟在城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踏上创业之路。在城市工作和创业过程中,新平靠着勤劳、朴实的农民本色,一步步实现着人生的跨越。事业家庭双丰收的他,人到中年越发思念家乡,想着家乡的人民,想念之前的生活。后来新平
本书是一部原创散文集,集文学性、历史性、地域性、资料性于一体,是一部内容丰富、思想深邃、予人启迪、激人的乡土文集,也是一部的章庄大观。章庄铺镇位于湘鄂交界之处,得山水之利,可谓物华天宝、历史、人文荟萃。本书以县郑公籍作家为创作主体,他们怀着对家乡的热爱,以赤子之心,满怀激情,将章庄铺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民俗风情、发展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学术期刊中的莎士比亚:外国文学、戏剧和电影期刊莎评研究(1949—2019)”(20FWWB014)的最终成果。 本书以中国学术期刊中的莎评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文类、时期和期刊的多语境下和多种物质文化资料的互文中展开对当代中国莎评现状的解读,同时关注学术期刊作为“文化权力体”对文学评论的引
韩愈文集自宋代以来即成为了各文学大家辑校、注释、评点的重点对象,但相对于辑校、注释方面的整理与研究成果,对其评点的整理与研究则因学界的长期忽视而成果不彰。本书从搜集、整理韩愈文集原始文献资料出发,以历代对韩愈古文评点作为研究对象,将韩愈古文评点的发展过程分为发轫和奠基期(宋代篇)、兴盛和拓深期(明代篇)、繁荣和巅峰期(
朝鲜宣祖时期(1567年-1608年在位)类似于中国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既是汉诗发展群星璀璨的黄金时期,又因王朝经历壬辰倭乱由盛转衰而酝酿着创作思想的重大变化。其中“三唐”诗人标示了朝鲜半岛接受唐诗过程中的创作高峰,具有重要的诗歌史意义。本书以“三唐”诗人为中心,创作与批评、选本相结合,文学与文化相结合,勾勒朝鲜宣祖时
乐府学是与诗经学、楚辞学、词学、曲学并列的古代文学专门之学。《乐府学》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国家一级学会“乐府学会”主办,研究对象远涉先秦,近及当代,研究领域涉及音乐学、文学、文献学、考古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在乐府文献、礼乐制度、音乐形态、名家名作、乐府诗歌的制作与时代关系、海内
本书一共选取36首国学启蒙经典古诗,正文由古诗原文、诗词注释、诗意、相关典故四部分组成。本书配有高品质国风插图,古诗原文部分附拼音,诗词注释、诗意及相关典故三部分力求用适合低龄儿童阅读的易懂语句表达。相关典故部分全部选取经典有趣的小故事,增加了图书的趣味性,也拓展了小读者们的文学、文化和历史知识视野。
本书以敏锐的学术眼光捕捉到常为爱伦坡小说研究者忽略的语义逻辑问题,在确定了坡的小说逻辑诗学这一基本框架之后,分别围绕“文学与控制论”、“视差与表层阅读”、“文类能量与进化”、“语言游戏与语义增殖”、“新媒介与秘密写作”、“文学与仪式”以及“双重束缚与替身结构”等七个层面对坡的小说加以重新阐释,凸显其寓意赖以发生的逻辑机
本辑从主要对明代文学各类典型主题展开论述,可分为“身份认同与诗学观念变迁”“古文与八股文文体”“文学人物”“文献考析”“戏曲与词曲”五部分,内容涵盖对诗、文、曲、词、小说体裁以及文本、文献等研究。既论及宋元明时期的“诗儒分合”观念,又关注明清时期江南文人的身份认同;既呈现弘治中后期长安文会的唱和情况,又阐释古文与八股文
作为20世纪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的先锋派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毕生关注非个人化诗学问题,然而国内外鲜有专著系统地探讨伍尔夫非个人化诗学的观点及其影响等。本书以伍尔夫文本的原创性研读为出发点,研究伍尔夫关于小说创作的非个人化诗学,剖析其关键要素及其相互关联,探究伍尔夫非个人化诗学对莎士比亚等作家非个人化诗学的继承与创新,挖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有着丰富的哲学、心理学、法律、伦理、宗教的内涵,本书力图将叙事学与文化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展开跨学科的文学叙事研究。这种研究的重点不是讨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不是哲学、宗教、法律、伦理等怎么影响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而是更关注作家是如何言说的;叙事文本与理论文本,其言说的方式有
《寻常百姓家》是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么书仪对父母及自己人生经历的回顾,全书分为上下两编,时间跨度为1919年~2000年,上编写父母从河北丰润县农村移居到唐山、天津、北京,由农入商,再由商务工,克勤克俭、养家糊口、抚养子女的经历,展现了普通百姓在1949年前后几十年间的人生历程、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面貌;下编写么老师自
《好看的镜花缘》是古典奇幻巨著《镜花缘》的桥梁书版儿童读本。本书以清嘉庆二十三年李汝珍亲自监刻本为蓝本进行白话文浅语化改编,以章回体故事和儿童趣味阅读的视角梳理脉络,精心编选了唐敖游历30多个奇域异国的冒险故事,跟随主人公的脚步,小读者们将目睹奇风异俗、奇人异事、奇花异果、奇乌怪兽,在文字和图画构筑的瑰丽想象中领略古代
《当代外国文学纪事(英国卷)》是在由北京大学英语系刘意青老师主持、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当代外国文学纪事”在线版/光盘版(项目编号:06AWW002)子项目英国文学部分的基础上修订增补而成。本书汇集的辞目主要介绍1980年后活跃在英国文坛具有一定代表性并获得较大创作成就的当代作家,以及这些作家的
本书收录了著名史家李埏、李伯重父子回忆自己的老师张荫麟、钱穆、闻一多、吴晗、方国瑜、韩国磐、傅衣淩、吴承明、何炳棣等人的文章多篇,对他们的品格、学识做出了生动而充满温情的描述,展示了“良师”与弟子们教学相长的动人经历;同时对他们史学研究的特点、成就做出了深入清晰的介绍,充分展示了“良史”的史识、史才与史德。全书细节丰富
高熙曾(1921—1980),字荫甫,祖籍绍兴,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世家。曾就读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孙人和、顾随、赵万里等先生,先后在清华大学、河北大学等校执教,在中国古代文学和版本学、目录学等方面造诣颇深。本书精选高熙曾先生学术论文23篇,按论诗、论词、论曲、论小说、杂论五部分编次。有的是曾公开发表的,有的是当年授课
本书以白之(2002)、汪榕培(2000)和张光前(2001)的三部《牡丹亭》英译本为分析对象,对《牡丹亭》英译中的互文指涉进行个案研究。笔者认为,从互文性视角研究用典的翻译需从以下四个方面认识典故的本质、意义以及用典的作用,即符号学本质、历史文化内涵、“故事”形式、互文创作机制。基于此,本书提出了用典翻译的两条原则:
本书从诗学观念、创作方法和文本构成等诸层面展开,对自然主义文学思潮进行创新性阐释,揭示其在与同时代象征主义和唯美主义文学风尚相互影响、共同存在之文学空间中的“主导性”地位,并指出其对20世纪现代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本书在理论阐发上的重大突破,不仅对正确认识自然主义以及西方现代文学演进诸问题有正本清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