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赵敏俐教授多年从事汉代歌诗研究的重要创获。“歌诗”指的是可以歌唱的诗,中国早期诗乐一体,配乐而歌是中国早期诗歌的基本形态,后来诗乐逐渐分离,才有了脱离音乐的独立的诗歌语言形态,自汉代以后成为两种不同的诗歌流派而并行发展。作者独创性地将艺术生产理论运用于中国古代歌诗研究,结合汉代乐府制度的变革,系统探讨了汉代“歌诗
《名家散文精选:我笔写我心》以“我笔写我心”为主题,精选现当代多位文学大家的经典散文并配以阅读札记,集结成册。《名家散文精选:我笔写我心》所选散文阐述了名家们对人生的思考、对内心的探索以及对往事的回忆,表达了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笔写心,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的自我剖析。
本书作者为在中国生活多年的日本年青学者,她以独特的视角主要围绕着传播生态学中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探讨在信息生产与传播的过程中,村上春树的小说包括的四个方面,生产(内容)、传播、消费与影响。全书厘清了村上春树小说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阶段特征,描述了村上春树小说中的主要题材,分析村上春树小说在中国传播的经济、文化等语境。村上
“一座城市一本书”是一套以“城市”为主题的文学作品集,它收录了不同作家有关此城市的诗歌、散文等作品。通过对同一座城市不同故事的讲述,让其无限地流传,成为一种标记,生成属于这座城市风格的地图册。以一本书,记录一座城市的表情,让你在字里行间,游遍它的每一个角落,让你的旅程更远。《一座城市一本书·南京漫游记》精选古往今来描写
《名家散文精选:我眼中的四季》以“我眼中的四季”为主题,精选现当代多位文学大家的经典散文并配以阅读札记,集结成册。《名家散文精选:我眼中的四季》所选文章都是与四季有关的散文,有景亦有情。以文字的形式为读者展现了名家眼中的四季,感受四季中的山川之美、人间真情。
王闿运历时五十多年选批唐诗,他认同“唐无五言古”,最欣赏唐代的七言歌行;他以艺术审美的角度来审视评点诗歌,不喜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态度,也不喜直抒胸臆、一泻千里的创作方法,喜欢诗歌含蕴不尽、远处取神的画面感,这也是他迥异于晚清诸多诗派及其影响下的诗歌思想的根本所在。本书从王闿运关于唐诗的选录、批点和论说之文入手,分析他
本书从读者角度出发,研究戴维·洛奇的代表作《小世界》中浪漫传奇的原型意义建构过程,揭示原型在小说中的文体效果和审美价值。本书在综合运用近年来认知诗学在原型范畴理论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用扩展了的“作为脚本的原型模型”“作为图式的原型模型”“作为框架的原型模型”展示读者是如何从认知的角度对小说中浪漫传奇的结构原
巴顿·华兹生(BurtonWatson,1925—2017)是美国从事汉诗英译的代表性人物,在美国译坛占有重要席位。本书采用语境化的历史视角,运用描写翻译学的范式,对华兹生英译汉诗的翻译行为进行整体研究,揭示了其译诗的世界文学特性、翻译诗学特征及其文学与社会学成因,为其译本世界文学特性的形成提供了翻译学的学理依据。本书
“文学性”是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关键词,其内涵和意义由文学理论范式决定。语言学范式中,文学性是文本固有的和内在的特性,表现为语法、技法、形式或结构等客观层面。现象学范式中,文学性指文学的意向性,是一种主观建构的产物。修辞学范式中,文学性指修辞性,内在于文本之中,决定着文本和阅读的意义。文化学范式中,文学性指范例
作为美国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唐·德里罗在其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始终关注美国历史上的标志性事件,称得上是战后美国的“记录者”。本书以文化记忆研究为理论框架,对德里罗的4部代表性作品进行深入的解读,聚焦这些作品在再现历史、唤起回忆、重构文化记忆等方面的独特价值。本书为解读德里罗的小说作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
本書包含《澗泉集》和《澗泉日記》兩部著作,其中,《澗泉集》二十卷主要是韓淲自己的詩集,題材較爲廣泛,主要涉及宦游行旅、山水田園、咏物言志、酬唱交游等内容。《澗泉日記》三卷主要是韓淲自己對宋朝歷史、文學的片段記録和經史考證的學術性筆記,以及他對一些人物的品評,可补史傳之缺,對後世研究宋代歷史和文學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本书以博考原始材料为基础,以传记文学的表现手法,聚焦讲述钱学森为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而奋斗的故事。在故事里,有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工程以及教育等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在故事里,有他勇于自我锤炼和敢于自我突破的心路历程;在故事里,有他在上下求索过程中坚守知行合一的治学方法;在故事里,有他不断绘制个人思想坐标和构建个人思想体系
对于古代人类在生活习俗和诗歌艺术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生命意识,闻一多从新的角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透视,其学术研究方式既继承了清代以来的朴学之传统,又借鉴了当时西方的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本书从文化阐释批评角度,对闻一多的原始思维的象征性、原始巫术的情感性、原始图腾崇拜的想象性,以及文化阐释批评下的神话、古代人类的
本书讲述了晏殊承南唐词风,开宋词先声,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其词作闲雅中有情思,富含哲理,语言清丽婉转,词风含蓄典雅。本书精选晏殊经典词作,并对其生平进行梳理,帮助读者知人论世,深入品味作品精华。
本书以“记忆中的你”为主题,精选现当代多位文学大家的经典散文集结成册,所选文章主要是关于人物回忆的散文,并配以阅读札记,以文寄情,表达对人物的怀念之情。从本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亲情的温暖、爱情的深刻、相遇的珍贵,以及对逝去之人的哀思。在这些经典的文章中,文字有了温度,大师亦有深情。
“一座城市一本书”是一套以“城市”为主题的文学作品集,它收录了不同作家有关此城市的诗歌、散文等作品。通过对同一座城市不同故事的讲述,让其无限地流传,成为一种标记,生成属于这座城市风格的地图册。以一本书,记录一座城市的表情,让你在字里行间,游遍它的每一个角落,让你的旅程更远。本书精选古往今来描写“西安”这一座城市的文学作
《昭明文选》又称《文选》,是现存早的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关于其成书过程、编选标准、文体划分、作品选录、《文选》与《文心雕龙》的关系等,是文选学的重要问题,且多有争议。本书作者对这一系列问题展开探索,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或有裨于文选学
《传承与革新柳永词考论》一书主要围绕柳永对苏轼词学接受和历代柳永词诠释两个方面进行考论。全书在结构上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包括:苏轼鄙薄柳词说考辨、苏轼评柳词两首考论、苏轼《与鲜于子骏书》对柳词的接受考论、柳七郎风味及相关概念的理论探讨;下篇包括:柳永词诠释方法概述、本事诠释法、合论诠释法、类比诠释法。并附有柳永词辑录、
本书结合福建地域文化特征,对明末清初福建遗民作家陈轼及其遗民朋友圈进行整体观照,探究陈轼著述所蕴含的遗民身份意识,论述明末清初福建遗民文人群的心态特征及其精神处境。全书分为八章,分别对陈轼的家学渊源、求学仕进、宦海沉浮的身世经历、著述版本、交游情况及著述的思想意蕴与艺术成就等进行研究论述,重点从记忆、认同的视角探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系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学术集刊,为半年刊。本刊发表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各二级学科包括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方面的研究文章,还设有学术名家、京津冀文学研究等栏目。其办刊宗旨是:荟萃百家成果,展示人文情怀,鼓励开放创新。本刊已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