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近五十年美国小说转型为线索,探讨20世纪70年代之后美国小说的主要特征。除少数青年作家外,专著所涵盖的作家如菲利普•罗斯、唐•德里罗、约翰•厄普代克、E.L.多克托罗、托马斯•品钦等大都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活跃于60年代之后,基本属于同一个时代作家。鉴于国内学术界对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吟诵伴随古典诗文的创作而产生,古诗文的韵味、感情通过吟诵的抑扬顿挫得以真切地传达体现。作为中华学人传统的读书法,吟诵历史悠久,代代相传。《BR》郭广伟教授早年师从国学大师吴汝纶先生的得意弟子徐仰仪先生学习诗文吟诵,后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苏南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学院,亲聆过唐文治、冯振心
本书是一对中国父母于1993年至1998年六年间写给在美国读书的孩子的159封家信结集。信中的话题涉及孩子在美国学习期间的安全、健康、生活、学业、交友乃至恋爱等几乎所有方面。这些信,从父母的视角,记录了孩子从对异国环境的陌生到适应,从在家靠父母到生活自立,从面对学业挑战到获得博士学位,从青春萌动到收获爱情,从单纯青涩走
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界,当人们谈论“文学性”时,主要是在两个维度上展开,一是从西方形式主义或结构主义的立场出发,探讨文学的文本形式、表现对象,二是从中国传统文论出发,探讨文学的形象、风格、个性、韵味等。这两个方面都对“文学创造力强弱”“中国文化的整体性和创造的个体化理解世界”等命题缺乏深入、系统的思考。本书意在突破中西方
本书脱胎自北大中文系招牌课――“中国现代文学名著研究”的讲稿。在这门课的讲台上,既有教龄数十载、造诣深厚的名家,也有初出茅庐、思想新锐的年轻学人;每人虽然只讲一次,但可以根据各自的专长,选择最拿手的题目,展示自己研究的精华。学生们也可在一门课上大开眼界,领略不同的授课风格、治学理路,与中文系几代名家近距离接触,感受他们
本书辑录早期北京大学开设“中国文学史”课程的讲义三种,即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朱希祖的《中国文学史要略》以及吴梅的《中国文学史》,感性而全面地呈现出20世纪初出现的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文学史以及首开文学史教学的北京大学的风貌。此次影印刊行,林传甲《中国文学史》选择的是1910年武林谋新室的校正本(1914年六版);朱希
本书以华兹华斯作品的重要部分——叙事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中的当代乡村、对诗人自我的叙述、古典与中世纪世界,梳理了华兹华斯在几个面向构筑的理想世界,但这些理想世界都是不纯正的,脆弱的,有裂隙的。叙事诗是华兹华斯作品中较少被学界作为一个整体而研究的部分,本书从叙事诗这一入口出发,凸显了华兹华斯与拜伦式典型浪漫主义之间
在中国,许多古老的城市都有层层叠叠的文化、文学与历史积淀,它们与古迹、建筑、街道、居民等景观、日常生活一起,构成了一个城市特有的精神特征和外观特色。"城市文学地图系列"选取南京、苏州、杭州、成都这四个城市,将个中古迹、景点或典故拈取出来,赏析和探讨它们在历来文学文本中所呈现的种种形态及世事变迁,从而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集体项目“当代外国文学纪事”的子项目,本书是在2013年结项的在线版/光盘版“当代外国文学纪事”中“当代美国文学纪事”的基础上修订增补而成。按照思想境界和艺术造诣并重的原则,本书从卷帙浩繁的当代美国文学中挑选出66位作家(小说家45位、剧作家11位、诗人10位)及其70部代表作(小说48部、戏剧11
本书是从洪子诚先生的十余部学术著作及其他发表的文章中精选出的27篇组成,力求以简约浓缩的方式较为全面地呈现洪先生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的精华部分。本书以三个专辑的形式,突出他有最有代表性和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凸显他为当代文学研究提供的重要议题、思路、方法和范畴,也尝试呈现他在不同研究阶段以不同的方式对相关议题做出的思考推进。
《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研究》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研究”五部结项专著中的一部。本书在阐述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缘起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从跨学科的视域就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历史主义特征、文学伦理学批评与美学之间的复杂关系、精神分析伦理批评、后殖民伦理批评、生态伦理批评、叙事学与文学伦理学批
本书以如何\"叙述中国\"作为基本问题意识,总体性地探讨当代文学与思想领域在建构中国主体性方面的书写路径和历史脉络。这里所谓中国视野,既不是强调民族(国家)主义论述,也不是突出中国问题的特殊性,而是瞩目于当代中国文学与思想实践的地缘政治场域和主体性诉求,以及由此形成的批判性历史经验与理论创新的可能性。全书从四个层面展开
本书以拉康的欲望图示为线索,从文化意义的生成机制、象征性认同的优先性、作为文化场域的幻象、快感中的文化逻辑等四个方面对精神分析学之文化逻辑进行追根溯源的研究。在对拉康之相关理论著作进行较为充分的细读、认知、诠释的基础之上,借助欲望图示的逻辑顺序,结合当下文化研究主流理论的阶段性成果和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学术
本书从现代性视角切入,结合历史文化语境,通过对英美现代主义经典诗人和诗歌作品的仔细分析,考察其审美现代性特征,发掘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历史价值。在细致考辨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生成语境和核心美学诉求的基础上,本书重点探讨英美现代主义诗歌与历史现代性既互为依存又相互对抗的复杂关系,阐述英美现代主义诗歌对西方现代化进程带来的种种
自20世纪后期以来,空间理论在米歇尔·福柯、亨利·列斐伏尔、大卫·哈维、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爱德华·苏贾、曼纽尔·卡斯特、加斯东·巴什拉等思想家的研究中建构起来,空间理论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对新时期小说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关于空间社会化与空间辩证法以及地
本书是一种经典阅读的新尝试。哈代、艾略特、劳伦斯、福斯特、康拉德、伍尔夫、詹姆斯等作家在“现代主义转型期”完成了小说视觉性概念的摆渡工作,对小说视觉性传统的推进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针对工业革命的影响和对世界大战的焦虑提出了文明进程的视觉命题,对诸如文本和图像的审美类比、记忆和直觉产生的视觉感知是否能反映一种唤起的情感,
如何评价1940—1970年代的当代中国与当代文学,在当前的中国社会与知识界仍是引起广泛争议的问题。本书稿历史性地分析了制约着1940—1970年代中国及其文学实践的现代化、社会主义革命、民族主体性建构的不同面向,强调了当代中国作为一种“国家”形态的独特性及其文学实践的复杂层面。这对于摆脱主观性的价值判断,而从具体的社
本书是季羡林先生的一本散文精选集,也是先生九十多年人生智慧的总结和心灵独白。全书分为少年不识愁滋味、心怀家国燃青春、吾心似箭归燕园、桑榆童心永少年四辑,所记录之事涵盖了作者懵懂入学、出国深造、探索深奥领域等重要历程。
本书是季羡林先生关于读书、阅世、忆友、记趣的散文选集,先生的文字总能给人以温暖,读之如沐春风。书中所辑文章既有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又有不喜不惧的处世态度,还有先生对家人、对朋友、对宠物、对生活趣事的描写、追忆与歌颂,既是记录存照,亦是先生九十多年来人生智慧的总结与心灵独白。
本书是季羡林先生的一本散文集,全书分为心有山川、与子同裳、风月同天、桃李芬芳四个部分,收录了先生关于修身养性、培养心智、修德育人方面的经典散文,全书内容涉及生态文明、社会关系、公共道德、国民教育等领域,是季先生结合自己九十余年的人生阅历,写下的对立德修身的感悟,饱含长者的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