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原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一大二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学生尚未经过系统地理论训练,但已有一些文学史知识。本书是一本较新的教材,除了系统讲述文学基本问题外,还讲授了重要的批评方法。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编是文学的结构,主要从文学的过程着眼进行分析;第二编讨论文学基本问题,包括文学语言、文学叙事、文类、隐喻等偏文学内部因素,以及
20世纪以来全球的环境危机,促使西方学界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寻求可供替代的观点,许多环保主义者和作家对东方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进行了考察。本书梳理20世纪美国生态文学对中国道家思想文化的接受过程,考察中国传统思想在海外的传播,展示了西方学者如何使道家思想与现代问题相关,分析道家文化与西方大众文化融合过程中的吸收与
用3-6岁孩子爱听的方式讲述世界经典故事;充满善良、友爱、勇敢、诚实、机智的经典世界童话故事,给孩子美德和美好的熏陶;精美的插图全方位呈现,让孩子在阅读中身临其境,助力孩子画面感和想象力的培养;注音版可以让孩子边读边学,从小爱上阅读,自主阅读!
“蒋薰评本《陶渊明诗集》校正”为范子烨教授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陶渊明文献集成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蒋薰,字闻大,自号丹崖,别号申庵,浙江海宁人,明末清初学者。蒋薰工诗善文,所著诗文编为《留素堂文集》十卷、《留素堂诗删》十三卷,皆流传至今。评本《陶渊明诗集》体现了蒋薰研究“陶学”的成绩,该成果在充分吸收元初李公
本卷着重于考察清末民初(1840-1919)欧美文学最初的译介之中国化进程,通过十四个问题讨论了几个主要议题:一是阐明清末民初思想启蒙运动与文学革新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文学译介“需求—契机—机制”的形成过程;二是讨论晚清文学译介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一些核心观念与代表人物,三是分析和评价晚清文学译介的策略、效果与市场机制影响
本卷主要是对欧美文学“中国化”进程中所涉及到的理论性与全局性的重要问题,进行了集中的理论意义上的解说。这一卷可以说是全书的总纲部分。本卷通过十个问题,从理论上梳理了欧美文学“中国化”的研究的必要性、“中国化”概念的基本内涵、发展演进的基本规律以及经验教训,并揭示了欧美文学“中国化”进程与百年来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
本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成果《百年来欧美文学“中国化”进程研究》的第五卷。本卷研究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欧美文学“中国化”进程,回答的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维度:分析改革开放后我国欧美文学译介及研究出现“井喷”现象及新时期欧美文学热潮中现代派文学大受欢迎的原因;阐释我国欧美文学阐发研究的特点、类型与基
本辑共载论文18篇,论题涉百年新诗流变、中国古代诗学、中西诗学比较、诗学与佛学的联系等多个方面。其一,既从宏观视角发现20世纪的中国先锋诗歌和边缘的生存状态相连,又从微观视角深入特定历史时段的诗歌现场,对其相关特质等展开论述,在一个个具体的问题上实现了定向解读和理论拓容。其二,延请张培锋教授主持了“诗学与佛学”专题,阐
《中国诗歌研究》是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所创办的大型学术丛刊,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诗歌研究。自创刊号起,先后设置有中国古代诗歌研究、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中国诗歌理论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诗歌研究、当代海外华人诗歌研究及中西比较诗学研究、诗学史及诗学文献研究、青年论坛等栏目。其中诗学史及诗学文献研究、青年论坛,为特色栏目
王又朴,清代学者、文人。字从先,号介山,天津人,雍正癸卯(1723)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未散馆,受吏部主事,出为河南分司。曾署泰州通判,池州、徽州知府,政有惠声。治经精《易》学。师事方苞,受古文法,方苞尝为说《史记》萧、曹两《世家》以为之概,并赞又朴文“识高笔健,义法直追古人”。王又朴一生着述宏富,着有《易翼述信》《
国内外对他者和他性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伊曼纽尔·列维纳斯的“道德他者”、雅克·拉康的“镜像他者”、雅克-德里达的“整体性他者”,等等,这为文学他性研究的出场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可能。《他性理论与文学他性研究》将当代哲学与批评中的他性理论引入文学理论研究,指出文学主体具有主体性与他性的
本专著是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俄罗斯反乌托邦文学研究》的结项成果,列入俄罗斯学?东部系列。全书共分十二章。在第1、2、3、4、5章中,作者首先对俄罗斯反乌托邦文学的思想谱系进行了全面的描述,确定了该体裁所具有的独特思想内涵和诗学特质,确定了反乌托邦文学的三个源流,并对这三个源流进行了深度分析;其次,对白银时代的、20世
汉魏时期诗赋由诗言志、赋体物转向诗赋缘情的嬗变是许多学者关注的问题,却一直缺乏系统的研究。书稿认为是曹植诗赋真正突破了言志的藩篱,由言志或者志不获遂的忧伤转而为缘多种情感而发,且在爱情、友情、亲情诗赋的创作上均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具有典范意义。书稿梳理了先秦至汉魏爱情、亲情、友情等情感,认为鸿都门学、人物品评、纸张的渐次
以近五十年美国小说转型为线索,探讨20世纪70年代之后美国小说的主要特征。除少数青年作家外,专著所涵盖的作家如菲利普•罗斯、唐•德里罗、约翰•厄普代克、E.L.多克托罗、托马斯•品钦等大都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活跃于60年代之后,基本属于同一个时代作家。鉴于国内学术界对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吟诵伴随古典诗文的创作而产生,古诗文的韵味、感情通过吟诵的抑扬顿挫得以真切地传达体现。作为中华学人传统的读书法,吟诵历史悠久,代代相传。《BR》郭广伟教授早年师从国学大师吴汝纶先生的得意弟子徐仰仪先生学习诗文吟诵,后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苏南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学院,亲聆过唐文治、冯振心
本书是一对中国父母于1993年至1998年六年间写给在美国读书的孩子的159封家信结集。信中的话题涉及孩子在美国学习期间的安全、健康、生活、学业、交友乃至恋爱等几乎所有方面。这些信,从父母的视角,记录了孩子从对异国环境的陌生到适应,从在家靠父母到生活自立,从面对学业挑战到获得博士学位,从青春萌动到收获爱情,从单纯青涩走
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界,当人们谈论“文学性”时,主要是在两个维度上展开,一是从西方形式主义或结构主义的立场出发,探讨文学的文本形式、表现对象,二是从中国传统文论出发,探讨文学的形象、风格、个性、韵味等。这两个方面都对“文学创造力强弱”“中国文化的整体性和创造的个体化理解世界”等命题缺乏深入、系统的思考。本书意在突破中西方
本书脱胎自北大中文系招牌课――“中国现代文学名著研究”的讲稿。在这门课的讲台上,既有教龄数十载、造诣深厚的名家,也有初出茅庐、思想新锐的年轻学人;每人虽然只讲一次,但可以根据各自的专长,选择最拿手的题目,展示自己研究的精华。学生们也可在一门课上大开眼界,领略不同的授课风格、治学理路,与中文系几代名家近距离接触,感受他们
本书辑录早期北京大学开设“中国文学史”课程的讲义三种,即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朱希祖的《中国文学史要略》以及吴梅的《中国文学史》,感性而全面地呈现出20世纪初出现的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文学史以及首开文学史教学的北京大学的风貌。此次影印刊行,林传甲《中国文学史》选择的是1910年武林谋新室的校正本(1914年六版);朱希
本书以华兹华斯作品的重要部分——叙事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中的当代乡村、对诗人自我的叙述、古典与中世纪世界,梳理了华兹华斯在几个面向构筑的理想世界,但这些理想世界都是不纯正的,脆弱的,有裂隙的。叙事诗是华兹华斯作品中较少被学界作为一个整体而研究的部分,本书从叙事诗这一入口出发,凸显了华兹华斯与拜伦式典型浪漫主义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