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两章,梳理曾巩诗文集版本情况,对宋、元、明、清曾巩诗文集结集、流传过程及《曾南丰先生文粹》《南丰曾子固先生集》《元丰类稿》等版本情况进行辨析;下编四章,考察曾巩文学研究中较为重要的问题。第三章从曾巩较为重要的交游入手考察其文学思想的形成;第四章探讨“道”作为曾巩文学的核心范畴的具体表现;第五章对曾
《古代文学前沿与评论》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优势学科主办,旨在反映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状况及其前沿动态的专业学术刊物,设有特稿、笔谈、书评、访谈、专题评论、前沿综述、会议纪要、项目动态、论点汇编、新资料、特藏文献等栏目。本书是第九辑,分为“特稿”“纪念《中国文学年鉴》创刊40周年”等五部分。
本书收录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新月集》的诗,包括《家》《海边》《起源》《婴儿之道》《窃睡者》《孩童的世界》《时间和原因》《玩具》《云与浪》《仙境》《雨天》等。
本书收录了作者阅读古代文学经典或现代学术经典的若干文章,其中较多跨越自己专业的随谈,所以作者自认是“聊为之说”。全书分三辑:第一辑是关于先秦及唐宋诗文的随谈;第二辑谈及的近现代作家,也多是围绕他们与古典的关系而言;第三辑是关于古典文学研究或现代文学研究的评论,亦与古典学术传统有关。这些文字品评经典、“温故知新”,或可供
本书梳理了中国现代径渭繁多的文学流派,有人们耳熟能详的文学研究会、创造社。“问题小说”、“沉沦文学”、“湖畔诗人”、语丝社、新月派、左联等等。本书主体分为三编,第一编“从一种选择到多种选择”,介绍了现代文学由《新青年》肇始的多样的文学流派;第二编“文学流派的立体交叉”,梳理了这些流派中的一些重点流派如何互相关联、渗透、
本书收录作者的评论文章近30篇,包括《批评的范畴与范畴的障碍》《当代文学批评面临的“断层”》《艺术想象新探》《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形式”》等,以及一些作家作品论,包括对鲁迅、沈从文小说的具体分析。其中《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形式”》——文曾获1994年广东省“鲁迅文学奖”理论奖。本书也体现了作者的一种人生追求方式,作者所提出
本书共分四辑,主要内容包括:应该冲破僵化封闭的文学批评方法模式;创作要抓住通感的触发点;加强横向学科领域的穿插和重新组合一一给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回信;对“主义”的困惑;批评的宣泄和宜泄的批评;在新名词浪潮的背后等。
全书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漫话狼文学”,内容涉及东西不同文化中关于狼的神话传说,狼的童话、寓言,狼在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等内容。下部为“漫话狗文化”,内容涉及历史文化中狼与狗的关系以及狼狗两种动物相对不同的寓意,还有关于狗的故事。
本书运用文体学、叙述学和翻译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英国作家狄更斯小说的汉译,强调文学翻译的独特性,探讨文学翻译中社会文化观念对文学形式的影响以及文学形式的变化如何带动思想内容的变化,说明小说像诗歌一样有时是不可译的。若是要完整呈现原著的思想内容,必得尽力保留原著的形式。狄更斯是中国译介最早、译介作品最多的英国作家之一
本书共分五章,主要内容包括:贝西?黑德文学创作的社会思想文化语境;贝西?黑德的流亡人生与文学创作阶段;贝西?黑德小说叙事艺术的发展与变化;贝西?黑德的中国文学艺术情缘;贝西。黑德的文学艺术思想观念。
本书是对20年间的金庸研究与批评作整体性的回望与总结,当下接受美学的理论框架日新月异,较诸过往,“接受主体”的重要地位,似已被推举至前所未有的境地。基于这种研究环境本书提炼出“有立场无作品”、“有立场少作品”、“无立场多作品”等数类常见的金庸相关批评,并加以评述,指出在以下四个方面——回到既定的文学文本,回到真正体贴作
本书是一部文章合集,名为《文学与人生》,上编讲文学,下编讲人生。上编为“文学百读”,是一百篇阅读札记,阅读对象有文论、经典、文学名著、作家、哲学家,既有对书的阅读感悟,也有对书中角色、著者本身的品评,同时有作者通过这些阅读产生的感悟。下编为“100种人生”,是一百篇关于人生的随笔,作者将人生分为百态,有潇洒者,有浪漫者
本书以现代小说为研究对象,紧扣小说艺术的变革与品鉴两个主题。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小说艺术的现在与未来”,主要介绍现代小说艺术的变革这一世界性的文学现象,包括故事结构的变化、对新的现实的关照、“自我”这一主题的变迁、思维方式的变革、美学特征的更新、形态和语象的流变、危机与生机。下编为“小说艺术的评价与鉴赏”,重点品
本书共十五章,对艺术思维活动这一心理过程中的心理潜质、动因结构、痛苦与快乐、心理落差、心理定势、定向性、神秘性、理性原则、本体建构、通感效应、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自我应答,以及情感作用,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和研究,同时也注意到早期经验对作家创作的影响。另外本书还附文探讨了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文艺心理学、中国古代心理美学思想的
本书共分三部分:艺术家与死;文学的孤独(夜思录);三毛之死。主要内容包括:艺术与死;死亡的艺术过程;死亡的艺术意义;死亡作为一种生命体验;艺术家的自杀;缘起;孤灯夜思之一;失眠有感之一;孤灯夜思之二;失眠有感之二等。
本书以20世纪中西文艺交流史为研究对象,基于作者对于中国古代哲学中“同”与“通”观念的认知,以一些典型的作家、思想家和思潮将这一过程串联。全书分十四章,探讨了如下问题:文学中的西学中用,尼采、弗洛伊德等人的思想在中国的应用,中国文艺理论的“盗火者”鲁迅,庞德与中国文化的共鸣,古典主义和现代中国文学的关系,“宜于西而不戾
本书是一部个人作品集,共收录文章124篇,其中诗歌94篇,散文30篇,且绝大多数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作者通过文字的书写来歌颂祖国、感恩父母、寄情山水、记录友谊和呕歌美好幸福的新生活。本书没有过多的华丽词藻,只有朴实的真情实感,是作者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情感实录,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生活的时代。从身边的平凡小事中感悟人生、体
本书是一部散文集,旨在关注地域文化、关注乡土乡愁,弘扬地方文化,为百姓鼓与呼,为时代放歌。作者把笔端倾注故乡,展现了农村的巨大变迁,表现了出社会的大进步、国家的大发展、民族的大复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充满着艰辛曲折,凝聚着一代代人的奋斗汗水。有书中收录的文字有作者对人生的回溯与思考,对社会发展变革的认知,并尝试探讨个体
这是春晓的第二二部文集,主要收录了他2007年至2015年这八年间创作、撰写的近百篇中(短)篇小说和散文。这些作品或在中央、地方报刊公开发表,或被录入《收获在十月●中铁四局文学社优秀文学作品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者深入基层、贴近生活的良好作风,沉稳扎实、得心应手的文学功底,以及灵活娴熟把握和驾驭文字的能力。书中描写家
散文集,笔者新世纪以来写作的一些文学性短文,有侧重于叙事的,有侧重于议论的、有侧重于抒情的、有侧重于说明的,小到--鸟一花,大到国事民愿。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人-生中所见之物有美有丑,所闻之事有多有少,所交之人有诚有伪,所从之业有脑有体,所悟之理有深有浅,但都是成长的经历、都是生活的经验、都是人生的收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