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通过兴建水库、引调水等水利工程来调整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以满足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用水需求。随着水利工程的大量建设,如何进行复杂水资源系统的优化调度,提高水资源系统的效益,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和生产实际关注的焦点。本书以南水北调东线江苏省受水区复杂的水利工程群为背景,耦合平原河网地区水文模型和水资
土质堤坝是堤坝的主要结构型式之一,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工程老化、渗漏、内部孔洞及裂缝等诸多隐患。土质堤坝隐患极具隐蔽性,隐患深度、位置等也难以判别,容易导致事故发生,其探测与诊断一直是水利界的技术难题。本书针对土质堤坝隐患探测难题,介绍了同位素综合示踪、热渗耦合、温度-水力层析、电磁声多源融合以及CCTV和三维
本书围绕土石坝安全评价方法,介绍有关粗粒料与土石坝研究成果。研发大旁胀量旁压仪,首次试验证明触探试验杆长修正服从牛顿弹性碰撞理论而非波动理论,在此基础上结合室内模型旁压试验,提出“旁压模量当量密度法”,成功地解决了深厚覆盖层天然密度测试和粗粒料室内试验缩尺方法难题;首次研发粗粒料CT三轴仪,结合DDA数值分析,探讨粗粒
本书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技术丛书”之一。膨胀土变形及边坡稳定相关技术、盾构隧洞穿越黄河相关技术、大型渡槽结构设计相关技术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三大技术难题。工程沿线涉及膨胀岩土的渠段累计长386.8?km,范围广、影响大,是中线工程勘察的重点和难点。本书将全面介绍工程沿线膨胀土分布、地层时代、物质组成、研究历史、基本物
本书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技术丛书”之一。穿黄隧洞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关键性工程,其中长达4.25km的穿黄隧洞采用盾构机施工,横穿黄河河床,是中线总干渠的咽喉。穿黄隧洞工程规模大,地质条件复杂,需面对河床游动、深度冲淤、砂土地震液化、软土震陷、隧洞渗漏、围土稳定、高压输水安全与长期运用等一系列问题。本书针对
本书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技术丛书”之一。丹江口水利枢纽位于湖北丹江口汉江干流上,具有防洪、供水、发电、航运等综合利用效益,是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工程,同时也是开发治理汉江的关键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面临新老混凝土结合、加高工程抗震安全、大坝基础渗控处理及初期大坝混凝土缺陷检查与处理等重大关键技术难题。本书针对这些难点,
本书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技术丛书”之一。本书由长期从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编写,系统介绍工程规划过程、线路布置、输水形式论证、水力设计、工程布置、总体设计、施工设计等关键技术,共两篇。第一篇工程规划,主要内容包括南水北调与中线工程、中线工程规划、汉江中下游工程规划、中线工程运行调度、中线工程效益。
本书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技术丛书”之一。本书主要围绕南水北调中线超大型输水渡槽设计与施工,系统总结工程建设实践成果。全书共分6章,内容涵盖超大型输水渡槽关键技术研究、典型渡槽设计、超大型输水渡槽施工与运行等,重点介绍南水北调中线超大型输水渡槽设计关键技术
本书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技术丛书”之一。本书简要介绍在深厚粉细砂上建设兴隆水利枢纽面临的河势稳定性较差、深厚粉细砂层结构松散、粉细砂滩地导流明渠的防冲保护、饱和砂土振动液化、粉细砂地基上的高水头围堰防渗等关键技术问题,以及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的工程措施,同时简要介绍主要建筑物的设计研究、工程建设和运行情况。本书主要内容
高拱坝是水电站枢纽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坝肩边坡开挖关乎水电站枢纽的安全。因此,总结重大水电工程实践经验,提出高拱坝边坡开挖稳定控制理论框架,成为确保水电站高拱坝工程安全性的迫切需求。本书聚焦水电站高拱坝边坡的卸荷力学、演化机理、稳定性分析和工程治理措施等关键问题,结合理论分析、室内外试验、原型观测和数值反馈展开介绍,
本书以三峡水库及金沙江下游的溪洛渡、向家坝梯级水库为主要研究对象,内容涵盖预报调度技术、减淤调度、汛期洪水资源利用、汛前消落与汛末蓄水、水沙变化与河道治理、水生态与水环境、联合调度平台建设等,结合三峡水库等工程调度运行实践,经总结提炼形成三峡水库科学调度关键技术。本书提出的相关技术成果均应用于三峡水库等工程调度,在类似
水库群联合调度是实现江河安澜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方法。水库群防洪-供水-生态调度理论与方法聚焦长江流域的防洪、供水和生态问题,以复杂系统科学理论为基础,围绕多维随机变量耦合的多目标协同优化关键技术难题,研究非线性河道洪水演算方法及水库群联合防洪调度方法,阐明洪水资源化利用的风险调控方法,构建水库群供水调度多目标优化模
本书针对安太堡露天矿西北帮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及预防控制问题,调查研究安太堡露天矿的工程地质条件,收集相关地质资料及基础数据,运用岩土工程、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力学等多学科理论,开展了大型露天矿复杂边坡的系统性研究。依托工程地质调研结论,研究了边坡的变性破坏机制,建立了监测预警体系,实施了边坡滑坡灾害防治工程,并对防治
南方湿润地区土石坝安全评价理论是一门新兴学科,在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取得了众多成果。但是受限于南方湿润地区较大的水文变化、复杂的地质条件及土石坝本身具有系统复杂性等众多因素,南方湿润地区土石坝运维安全评价在理论方法及工程实践上都不可避免存在不足之处。因此,本书综合笔者近10
本书在分析鱼类洄游需求和大坝阻隔对生态连续性影响的基础上,提出过鱼设施建设的必要性,总结过鱼设施的历史、种类和特点,并系统梳理国内外对过鱼设施的研究进展。垂直竖缝式鱼道因其适应性强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恢复大坝上下游的连通。本书从理论和应用两方面对垂直竖缝式鱼道进行详释。理论部分涵盖垂直竖缝式鱼道的原理、设计及尺寸;应用
本书聚焦库区防洪调度方向涉及的众多问题,通过大量的现场调研和实测资料,在深入分析三峡库区水面线变化特点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改进适用于河道型水库的一维水动力学模型,分析库尾河段的行洪能力变化,提出不同来水组合和调度方式下三峡水库淹没可控的临界水位、流量约束指标及规避库区淹没风险的调度策略,构建库区不同运行水位下的淹没
本书系统梳理研究团队近10年开展的水库蓄水调度相关研究,总结实际调度经验,针对长江上游控制性水库群联合蓄水面临的理论障碍和技术瓶颈,通过揭示流域年内来水规律,分析枯水判别条件,在确保枢纽工程安全、保障流域安全的基础上,优化溪洛渡、向家坝、三峡水库的蓄水进程,协调梯级水库蓄水方式,缓解长江中下游用水压力,并进一步提升梯级
本书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堰塞坝开发利用理论与安全评价体系”(2018YFC1508505),重点介绍堰塞坝的形成与危害、分类及其概化模型,基于GB-InSAR和分布式光纤等新型监测技术及其在堰塞坝工程中的应用、多源信息融合的堰塞坝安全诊断技术、监测的堰塞坝材料参数反演技术以及堰塞坝的安全预警模型与安全指标体系
本书针对大规模水风光互补系统的功率预报、调度运行及容量配置问题,系统介绍流域水风光多能互补调度的理论和方法。从实时、短期、中长期及全生命周期等多时间尺度,提出适用于水风光互补系统的成套技术和解决方案。主要内容包括:水风光互补系统功率联合预报;水风光互补系统短期经济运行;水风光互补系统中长期联合优化调度;基于能源互补性的
本书针对三峡工程建设和运行对三峡水库、长江中下游干流、洞庭湖和鄱阳湖水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不同影响区水文水质演变趋势及其与三峡工程建设和运行的影响关系;揭示三峡水库支流富营养化及水华发生、长江中下游干流“四大家鱼”产卵繁殖、洞庭湖和鄱阳湖湿地演变、越冬候鸟种类及栖息地等变化趋势,及其与三峡工程建设运行和中小洪水调度的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