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中国作者与读者写作和阅读习惯出发,系统拆解非虚构写作全流程,一步步讲解故事生产的步骤、原理和方法,同时结合我社与作者合作推出的“故事写作营”系列课程,为读者提供多角度写作指导。本书围绕故事的选题、结构设计、冲突与情节、视角、场景、人物等写作要素,结合丰富的实践案例和清晰明了的操作指南,指导读者写出自己的故事。适合
写作作为一种疗愈手段,越来越获得写作爱好者甚至普通大众的关注。本书帮助读者写出心灵深处的真实故事,通过写作激发灵感,体会写作的快乐,与他人更好地交流,记录生活,从而实现自我疗愈。本书作者的《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出版后得到读者热烈反馈,有令人敬重的长辈,有身处困境仍然勇于追求真理的年轻人,有来自海外各国的友人和留学生。不
本书对美国文学中描写各个历史时期中产阶级生存状况作品的研究将为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主次要人物所反映出的中产阶级的从众行为,以及与此相关联的物质追求与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品味追求与地位恐慌,以及女性意识与社会参与等方面。研究对象文本包括反映殖民地时代以来不同历史时期中产阶级生存的22位作家的35部作品。由于这些作家在
力求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美学思想为指导,把历史主义的态度和当代艺术阐释结合起来,实事求是地论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几个主要新诗流派即放歌派、军旅派、民歌派、乡土派、归来派的发生、发展及其主要成就与不足;充分论述这些流派的代表诗人的主要成就及其对中国新
《盖亚的终极算法》是重庆市社会科学普及项目结题成果,是一系列科幻小说的合集。小说创作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文学想象出的特定案例,向读者展示背后的新闻传播学以及相关的信息技术、科学技术哲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小说集中的每一篇小说都试图把新闻传播学以及相关的知识以文学包装的形式展现给读者,让读者在阅读中思考。小说集中的大部分内
本书将袁昌英、冰心、庐隐、冯沅君、石评梅、谢冰莹、胡兰畦、陈敬容、郑敏和沉樱等作家纳入研究视野,既从新的视角和层面重新阅读、研究和审视冰心和庐隐等热点作家的作品。文学接受史和文学交流史“因性而别”。本书揭开中国现代女作家的文学书写与德语文学资源的关系图谱,论证文学接受中的性别差异,为拓展中国20世纪的女性书写研究、中国
本书通过对剧本杀产业及创作研究的基础上,勾勒出剧本杀的面貌,综合文化研究和创意写作的视野,从全民创意、全民写作和文化创意产业角度,探讨剧本杀的兴起、原因、产业价值、文化意义、社会价值,以及对当代文学、当代写作的启发与反哺之可能及路径。同时为剧本杀写作者、爱好者给出写作建议和参考,帮助他们提高创作与欣赏水平。目录绪论第一
六朝时期的文人阶层以一套独特的、镶嵌式的方式参与了文化传承,生产了呈指数级增长的文化财富。美国罗格斯大学中国文学教授田菱,借助西方文论中的互文性理论考察典故与引文,对嵇康、孙绰、陶渊明、谢灵运以及兰亭诗人的诗赋作品展开细读,探讨了它们与《老子》《庄子》《周易》,乃至《诗经》《楚辞》《论语》等传统文化典籍之间的复杂关联。
新时期40年,中国当代文学经历了充满活力的探索和发展,各种思想的激荡催生了多元化的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也曾引发产生较大影响的“百家争鸣”。此著将文学争鸣与探索中的经验与问题作为重审新时期文学的突破口,探究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的互动关系;从文学史叙述所忽略或边缘化的文学现象中选取“人物形象嬗变”“女性文学反思”“儿童文学本
学界一直以来将菲利普·罗斯视为战后最具特色、最有影响力的犹太作家之一,并将其誉为美国的“文学活神话”。其小说中的“身体叙事”被认为是一种敏感而深刻的别样言说。目前学界针对该问题,主要从犹太伦理、族裔身份、性心理等历史和现实方面予以阐述,而较少从身体哲学与叙述层面展开深入挖掘,因此研究多流于表面。本书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将
鲁迪·格拉夫曾经的梦想是向月球发射火箭,但他亲手造出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杀人武器:V2,它可以携带一吨弹头,以三倍音速飞行。凯·卡顿-沃尔什刚从学校毕业,就被招募到梅德纳姆皇家空军基地,成为中央判读组的情报人员。她从未想过自己的人生会与V2有任何交集,直到11月的一个早晨,她在伦敦沃里克街的公寓里遭遇了V2袭击!他们
本刊为中国文学研究论文文摘丛书之第三辑,设有“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五个栏目,以“学术文摘”和“论点摘编”两种形式对2022年以来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优秀论文予以转载和推荐,并以栏目专家撰写的“主持人语”作综述与导读。入选论文经过栏目组初审、主编复审和同行专家的
《古代文学前沿与评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优势学科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学科主办,也是该学科实施社科院“登峰战略”学科建设计划的重要举措。集刊拟一年两期,每期字数20万字左右。集刊以组织、发表学科内各类学术评论(特稿、笔谈、书评、访谈、专题评论、前沿综述、会议纪要、项目动态、论点汇编、新资料或特藏文献等)为基本方式,致力于追踪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被后世学者称为“诗赋之祖”。其流传下来的虽然只有305篇,但在春秋时期却有百科全书式的地位,以至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时至今日,《诗经》依然有着不菲的价值。本书是《诗经》导读之书,也是姜广辉、邱梦艳《诗经讲演录》的续编之作,故名《〈诗经〉讲演录续编》。
如果把“中日现代文学关系”一语中的“现代”作为时间概念,限定在民国初年至1945年之间,就不难发现,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两国的文学发生了广泛、直接而又密切的关联,呈现为一种高密度的交织状态。而作为日语同人诗刊的《铜锣》于1925年诞生在中国广州,继而移至日本继续发行,并成为日本重要的现代主义诗歌杂志,就不妨视为体现
本书借鉴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宗教学、心理学、民族学等领域的相关成果及研究方法,对高句丽传说进行多角度解读,并透过传说挖掘其背后存在的历史事实及当时人的一些生活习俗与观念信仰,发现找寻更多的传说内容。对高句丽传说的整理、研究,可以很好地补充高句丽史料的缺乏,这对于了解东北亚地区古代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促进东北地区民族团
本书从文学的性质和价值两方面入手,以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作者和读者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或者为什么会有文学,并据此探索文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回应“文学是否会消亡”这一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文学通过丰富的呈现形式,提供广阔的虚拟空间,满足不同读者多样化的心理需求,如归属和爱、尊重、认知、审美及
《乐府学》为国家一级学会乐府学会会刊,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专门刊发有关乐府学的研究文章,主编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赵敏俐教授。 《乐府学》第二十八辑由19篇学术论文和1篇书评组成,涵盖乐府的礼乐探讨、文献考订、文学研究及诗学研究诸方面。
《格萨(斯)尔》是跨民族、跨国界传播的一部宏大的英雄史诗,是我国三大史诗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隆福寺格斯尔》和北京木刻版《格斯尔》同为蒙古文《格斯尔》史诗流传最广的两个文本,也是珍贵的古代蒙古文文献。本书以史诗的基本组成部分——诗章为单位,对《隆福寺格斯尔》中的各诗章与北京木刻版《格斯尔》等文本中的相应诗章进行文
与历朝遗民不同,清遗民面临着道德和价值之源的干涸,经历着从“遗民”到“弃民”的角色转变,他们由此成为国家“脱节的部分”。但士人身份决定了他们对社会变迁尤其是政治变迁极为敏感,后者深刻影响他们的活动、角色与命运。文学书写既反映了他们的情感、体察与因应,也依稀显示了裹挟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混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