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研究的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北京想象,即“北京想象”是怎么在文学中被叙述出来的,文学中的北京有哪些想象,是从什么样的诉求出发塑造北京城市想象的,为什么这样塑造,表现了什么样的价值诉求等等问题。作者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北京想象,大致存在着现代启蒙、文人传统情怀、本地文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诉求与反思、全球化诉求、本
本书探讨的是1925—1937年中国新文学的价值实践,这是一个文化上群龙无首、多元共生的时期,不同文学观念在抗衡中并没有互相取代,而是各行其是。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带来了新文学实践的多元形态:繁复的、多面多层的,砥砺共生的。直至全面“抗战”前夕,新文学并没有形成大一统的局面。它是开放式的,在外部环境规约与内在自守坚持的
本书以立人创建者游惠松的成长经历、教育情怀和文化建树为主线,塑造了献身民办教育的教师群体形象,讲述了漳州立人的故事。游惠松少年艰辛求学、青年为人师表以及中年创建立人的曲折经历,昭示出忍辱负重、砥砺前行的人格精神。全书采用纪实文学笔法,通过一种诗意和深度的言说文字,表现出游惠松坚韧不拔、探求真知、不甘平庸且勇于创新的精神
这本散文集的写作,时间跨度很长,各篇文章主题看似写得很散,实则以情字串联全书。情感人生作为贯穿其中的大主题,不仅有对故乡情、父母情、同学情、师生情和兄弟姐妹情的书写,有对因某个场景或某缕气息迅速点亮的记忆的回味,有人在旅途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也有各地采风集成的文字之,本书以时间为序,串起作者徐淑云的人生岁月,记下作者在
这本诗集分为三卷,分别是西藏卷、青海卷和天路卷。前两卷编排顺序按时间前后,即西藏卷(2016.6-2020.8)、青海卷(2011.8-2013.9、2019.10),而天路卷(2016.6-2017.9)为专题卷。卷下分篇,以现代诗歌和传统诗词为分野。因2019年10月的可可西里考察是在青海省,故诗记组诗被移到该卷,
本辑从主要对明代文学各类典型主题展开论述,可分为“身份认同与诗学观念变迁”“古文与八股文文体”“文学人物”“文献考析”“戏曲与词曲”五部分,内容涵盖对诗、文、曲、词、小说体裁以及文本、文献等研究。既论及宋元明时期的“诗儒分合”观念,又关注明清时期江南文人的身份认同;既呈现弘治中后期长安文会的唱和情况,又阐释古文与八股文
本书一共选取36首国学启蒙经典古诗,正文由古诗原文、诗词注释、诗意、相关典故四部分组成。本书配有高品质国风插图,古诗原文部分附拼音,诗词注释、诗意及相关典故三部分力求用适合低龄儿童阅读的易懂语句表达。相关典故部分全部选取经典有趣的小故事,增加了图书的趣味性,也拓展了小读者们的文学、文化和历史知识视野。
乐府学是与诗经学、楚辞学、词学、曲学并列的古代文学专门之学。《乐府学》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国家一级学会“乐府学会”主办,研究对象远涉先秦,近及当代,研究领域涉及音乐学、文学、文献学、考古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在乐府文献、礼乐制度、音乐形态、名家名作、乐府诗歌的制作与时代关系、海内
韩愈文集自宋代以来即成为了各文学大家辑校、注释、评点的重点对象,但相对于辑校、注释方面的整理与研究成果,对其评点的整理与研究则因学界的长期忽视而成果不彰。本书从搜集、整理韩愈文集原始文献资料出发,以历代对韩愈古文评点作为研究对象,将韩愈古文评点的发展过程分为发轫和奠基期(宋代篇)、兴盛和拓深期(明代篇)、繁荣和巅峰期(
朝鲜宣祖时期(1567年-1608年在位)类似于中国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既是汉诗发展群星璀璨的黄金时期,又因王朝经历壬辰倭乱由盛转衰而酝酿着创作思想的重大变化。其中“三唐”诗人标示了朝鲜半岛接受唐诗过程中的创作高峰,具有重要的诗歌史意义。本书以“三唐”诗人为中心,创作与批评、选本相结合,文学与文化相结合,勾勒朝鲜宣祖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