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原创散文集,集文学性、历史性、地域性、资料性于一体,是一部内容丰富、思想深邃、予人启迪、激人的乡土文集,也是一部的章庄大观。章庄铺镇位于湘鄂交界之处,得山水之利,可谓物华天宝、历史、人文荟萃。本书以县郑公籍作家为创作主体,他们怀着对家乡的热爱,以赤子之心,满怀激情,将章庄铺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民俗风情、发展
《走过的路》展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辽宁省西部的一个偏远山村的风土人情和一群普通人的生活。主人公新平走出农村,扛着行李裹挟在城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踏上创业之路。在城市工作和创业过程中,新平靠着勤劳、朴实的农民本色,一步步实现着人生的跨越。事业家庭双丰收的他,人到中年越发思念家乡,想着家乡的人民,想念之前的生活。后来新平
本书是一本儿童小说。小说讲述的是从上海转学回到小县城的三年级学生刘梦江,在新学校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刘梦江回到小县城后,遇到了亦师亦友的班主任老师白莎莎。在学习、生活中,他和老师斗智斗勇,发生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刘梦江也逐渐成长为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小男子汉,同时改掉了身上很多的坏习惯。这本小说故事情节有
本书以晚清至“五四”时期黄遵宪、严复、梁启超、林纾、王国维、章太炎、吴稚晖、胡适、鲁迅和周作人这十位“轴心作家”的文学汉语实践为中心,回归语言本位,沿着文学汉语的汉语造型、主体意识和文学形式等维度展开探讨,呈现语言层面的现代文学发生史。当汉语造型的“理”为现代之“理”,实践主体的“情”为现代之“情”,文学形式的“文”为
本书以白之(2002)、汪榕培(2000)和张光前(2001)的三部《牡丹亭》英译本为分析对象,对《牡丹亭》英译中的互文指涉进行个案研究。笔者认为,从互文性视角研究用典的翻译需从以下四个方面认识典故的本质、意义以及用典的作用,即符号学本质、历史文化内涵、“故事”形式、互文创作机制。基于此,本书提出了用典翻译的两条原则:
本书以元代翰林国史院作为考察对象,分上下两编:上编制度篇,梳理翰林国史院的兴建沿革、基本职能等内容;下编文士活动篇,探讨翰林国史院在元代文学与制度之间的错综关系,是首部关于元代翰林国史院与元代文士活动的研究著作。本书一方面再现了元代空间统合与族群互动的时代风貌,并借以观察元代知识精英跨地域、跨群际互动的新历史格局;另一
"这本教材主要是让同学们明白中华传統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创造的根本,是民族历史的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与形态的总体。这门课程是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道儒文化为主体,有着约5000年历史中延绵不断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体,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是社会政治和经
本书由创作篇、感想篇和反响篇三部分组成。创作篇主要由歌舞剧《情系塞罕坝》剧本及参与节目创作的11名教师讲述他们如何用舞蹈、歌曲、情景表演等艺术表达方式诠释塞罕坝精神。通过创作歌舞剧《情系塞罕坝》,众主创思想认识得到的启迪和艺术教学水平得到的提升。感想篇主要是参演歌舞剧《情系塞罕坝》的师生讲述,如何深入理解塞罕坝精神,融
本书用图画的形式,以真实故事为脚本,讲述了动物与动物、动物与人之间的温暖故事,其中有自由自在、亲近人类的流浪猫,有悉心陪伴老人的宠物猫,还有受到伤害却依然相信人类的被救助动物;它们是在城市中顽强求生的奇妙生灵,是人类的伴侣宠物,更是难得的治愈帮手;它们彼此相亲相爱、共渡难关;它们与人类守望相助、相互慰藉,它们用自己的单
本书以鲁迅在北京城(1912年至1926年)的交游为研究对象,对鲁迅在这一时空的交游做了系统研究。鲁迅研究已然是一门显学,但因为时代造成的学术思路的局限性,一些重要的命题依然缺少扎实的成果。本书从空间的角度切入鲁迅研究,论述了北京空间的政治性和社会性对鲁迅思想和创作的影响,通过爬梳史料,展现出鲁迅在北京与不同个体或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