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研究》是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所创办的大型学术丛刊,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诗歌研究。自创刊号起,先后设置有中国古代诗歌研究、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中国诗歌理论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诗歌研究、当代海外华人诗歌研究及中西比较诗学研究、诗学史及诗学文献研究、青年论坛等栏目。其中诗学史及诗学文献研究、青年论坛,为特色栏目
本辑共载论文18篇,论题涉百年新诗流变、中国古代诗学、中西诗学比较、诗学与佛学的联系等多个方面。其一,既从宏观视角发现20世纪的中国先锋诗歌和边缘的生存状态相连,又从微观视角深入特定历史时段的诗歌现场,对其相关特质等展开论述,在一个个具体的问题上实现了定向解读和理论拓容。其二,延请张培锋教授主持了“诗学与佛学”专题,阐
“蒋薰评本《陶渊明诗集》校正”为范子烨教授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陶渊明文献集成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蒋薰,字闻大,自号丹崖,别号申庵,浙江海宁人,明末清初学者。蒋薰工诗善文,所著诗文编为《留素堂文集》十卷、《留素堂诗删》十三卷,皆流传至今。评本《陶渊明诗集》体现了蒋薰研究“陶学”的成绩,该成果在充分吸收元初李公
用3-6岁孩子爱听的方式讲述世界经典故事;充满善良、友爱、勇敢、诚实、机智的经典世界童话故事,给孩子美德和美好的熏陶;精美的插图全方位呈现,让孩子在阅读中身临其境,助力孩子画面感和想象力的培养;注音版可以让孩子边读边学,从小爱上阅读,自主阅读!
本书是从洪子诚先生的十余部学术著作及其他发表的文章中精选出的27篇组成,力求以简约浓缩的方式较为全面地呈现洪先生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的精华部分。本书以三个专辑的形式,突出他有最有代表性和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凸显他为当代文学研究提供的重要议题、思路、方法和范畴,也尝试呈现他在不同研究阶段以不同的方式对相关议题做出的思考推进。
在中国,许多古老的城市都有层层叠叠的文化、文学与历史积淀,它们与古迹、建筑、街道、居民等景观、日常生活一起,构成了一个城市特有的精神特征和外观特色。"城市文学地图系列"选取南京、苏州、杭州、成都这四个城市,将个中古迹、景点或典故拈取出来,赏析和探讨它们在历来文学文本中所呈现的种种形态及世事变迁,从而
本书辑录早期北京大学开设“中国文学史”课程的讲义三种,即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朱希祖的《中国文学史要略》以及吴梅的《中国文学史》,感性而全面地呈现出20世纪初出现的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文学史以及首开文学史教学的北京大学的风貌。此次影印刊行,林传甲《中国文学史》选择的是1910年武林谋新室的校正本(1914年六版);朱希
本书脱胎自北大中文系招牌课――“中国现代文学名著研究”的讲稿。在这门课的讲台上,既有教龄数十载、造诣深厚的名家,也有初出茅庐、思想新锐的年轻学人;每人虽然只讲一次,但可以根据各自的专长,选择最拿手的题目,展示自己研究的精华。学生们也可在一门课上大开眼界,领略不同的授课风格、治学理路,与中文系几代名家近距离接触,感受他们
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界,当人们谈论“文学性”时,主要是在两个维度上展开,一是从西方形式主义或结构主义的立场出发,探讨文学的文本形式、表现对象,二是从中国传统文论出发,探讨文学的形象、风格、个性、韵味等。这两个方面都对“文学创造力强弱”“中国文化的整体性和创造的个体化理解世界”等命题缺乏深入、系统的思考。本书意在突破中西方
本书是一对中国父母于1993年至1998年六年间写给在美国读书的孩子的159封家信结集。信中的话题涉及孩子在美国学习期间的安全、健康、生活、学业、交友乃至恋爱等几乎所有方面。这些信,从父母的视角,记录了孩子从对异国环境的陌生到适应,从在家靠父母到生活自立,从面对学业挑战到获得博士学位,从青春萌动到收获爱情,从单纯青涩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