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诗研究学术批评(1949-2019)》精心从书评、综述、序跋、回忆录等各种学术资源中遴选出1949-2019年关于史诗研究学术批评的代表性论文,从某个侧面展示中国史诗研究的学术历程和概貌。本书特点:1.选文能够呈现中国学人撰写史诗研究学术批评的不同类型和不同层面,由例及律,便于读者逐步体味,反复涵咏。2.选文具
本书选取黑龙江省佳木斯地区赫哲族的标志性文化“伊玛堪”作为研究对象,“伊玛堪”是赫哲族世代口耳相传的民族史诗,是赫哲族精神文化和民族记忆的载体,具有语言学、民族学、民俗学和美学等多重价值。2011年11月23日“伊玛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正式批准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伊玛
两晋陆机、王羲之、顾恺之分别在文学、书法、绘画上成为我国文艺史上的精神象征。两晋文艺的自觉、繁盛及两晋独特的政治、哲学催生出鲜明的精神与美学风格。西晋文艺主要从堕入卑俗、回归凡俗方面第一次熔铸成世俗精神和普遍的华美之风。东晋文艺从超越形式、尘俗和功利方面第一次凝塑成超越精神和明显的“清”、“淡”、“雅”美。两晋许多典型
本书是关于明末清初“虞山诗派”的相关论文集,分文献篇与文论篇两部分。文献篇包括《<玉台新咏>冯鳌刻本考》《<文心雕龙>版本补考》《<白莲集>版本考》《二冯校本<才调集>考略》《<四库总目>明人别集“钱冠朱戴”考》《关于<中州集>评点的归属》等文,论述了虞山诗派对文学典籍的点校、整理与学术贡献;文论篇包括《钱谦益与明末清
《雅韵浅唱集/雏凤新声系列丛书》属于当代大学生的古体诗词对联作品集,共分五律、五绝、七律、七绝、词、对联六卷。作者是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1602班本科生。其中诗词或押“平水韵”,或押今韵,各就其好,内容涉及校园生活、山水古迹、怀友送别、咏物言志、感时论事等。所有作品均经过了任课教师的修改和润色。陕西师范大学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创作的五十篇散文随笔,作者通过清新质朴的语言、生活化的描述,讲述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本书以被忽视、被遮蔽的“五四”前后的传统文话作为研究对象,首次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了系统研究。与近代尤其是五四运动批判、革新传统的态度不同,这些文话著述以继承为革新,在新形势下延续了古代文章学的某些传统,是对五四运动激烈变革**的补充。本书对“五四”前后文话的核心价值做出界定,以此为基础,梳理出传统文章学理论向现代演进
本书收入2015年后新发现的中国现代时期表现韩国人和韩国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著译,以及对本时期相关著译的评介,其中汇集的旧体诗词和文言小说、章回小说,系经标点校核后的首次集中披露。这批新发掘的文献,弥补了2014年出版的十卷本《“中国现代文学与韩国”资料丛书》若干不足和缺漏,从中可以看到中国现代文学中这一题材文学
因为姗姗来迟的叛逆,丢下电脑,系好围裙,重启人生。在有120多年历史的名校巴黎蓝带修炼厨艺,在米其林三星餐厅开始第一天厨师生涯。你以为的光鲜背后,是刀光剑影和争分夺秒的战场。在塞纳河边生活的日日夜夜,是勇敢的追梦时光。唯敬畏与热爱,方能对抗日复一日的艰苦重复。勇敢向前,一定能到达心中的远方。
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体类繁富,对这些纷繁的文学体裁及其发展规律的探讨,形成了文体论。文体论随着文体的萌芽、形成应运而生,也随着文体的发展、成熟以至完备而不断演进,从而形成文论中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一个分支。本书首先对古代文体论的内容和特点作总体梳理,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唐宋时期散文(兼及小说)文体的创新和演进,研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