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区域经济发展规律为基础,对我国省一级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其融资环境的差异及相关性做初步探索,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从区域融资环境非均衡的角度探索在国有商业银行占主导位置的情况下,解决全社会资金配置不平衡、改善不发达地区融资环境的途径。
本书以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为依据,从理论上探求了垄断竞争市场条件下人力资本形成在区域差异的演化与发展中的影响,重点讨论了模型的引申含义,建立了基于中国经验事实的两区域两部门模型——交易成本、迁移成本、人力资本形成和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均衡模型。
本书进行的关于区域发展政策工具的研究是针对政府制度与工具系统创新的一项基础性的研究课题。本书的研究设计思路是,以政府职能作为切入角度,以地方政府为主体,在概述区域发展政策体系以及总体框架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地分析,最终归纳和总结出针对重点区域发展要素的具有典型性和借鉴意义的政策与工具系统。
本书深入研究了煤炭矿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评价方法,介绍了煤炭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分析了矿区煤炭生产消费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煤炭矿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在总结循环经济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煤炭矿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则、思路和模式;阐述了六盘水矿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分析了大同矿区塔山循环经济园区发展模式。
本书首先总结了供应链管理的成本特性以及供应链管理对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的影响。其次,在此模型框架下分析实施供应链管理后供应链空间分布变化,并由此解释跨国企业全球供应链空间分布特点。第三,应用模型结论分析推理得到供应链管理影响下的区域物流分工演化。最后,基于以往在物流理论研究方面的一些积累,对城市物流做了初步的阐述。
本书采用新经济地理学的空间均衡模型方法,以我国沿海与内地的区域差异为背景,从中抽象出我国地区差异的特征事实,并将它们融入新经济地理模型中,从而为我国的区域差异现状及未来发展提供理论解释和政策建议。引入“政策限制系数”概念,从而模拟出区域内低技术劳动力工资的城乡差异。
本书剖析了国际城市的内涵、特征及判别标准,阐述了国际城市的等级体系、职能分类及空间布局形态,探讨了在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及世界经济增长重心转移的外在驱动下,借助城市聚集经济与规模经济,一个综合性城市通过其中心地职能的迭加、升华及辐射范围扩张、跨越国界,演变成国际城市甚至世界城市的内在规律。
《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2015》,由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为主体进行研究并编写,继续贯穿了科技创新引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主线,倡导新型制造业的发展路径,既延续了前十辑的风格,保持了规范研究的内容(总体评价、区域研究、产
《中国公司治理与发展报告》是教育部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建设项目,由我国著名管理学家李维安教授主持的跨院校课题组共同完成。《中国公司治理与发展报告》就是立足于该研究团队长时期来在公司治理评价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将影响公司治理及发展水平的各种复杂因素进行科学量化,从环境、成长、治理、内控、创新、社会责任等方面,综合、持续、动态
本书从理论分析、实践模式、对策选择等层面针对农村城镇化的涵义、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意义、农村城镇化与乡镇企业发展、农村城镇化与生产要素流转、农村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农村城镇化与城镇自身建设、农村城镇化与政府管理等进行了系统地分析,指出了我国在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实现机制和对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