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朝花夕拾》是鲁迅一生中影响深远的散文集,是原发表于《莽原》杂志的回忆性散文的结集,旧题旧事重提。它不仅真实而细致地记录了鲁迅青少年时期的人生轨迹,而且记载了他人生道路的几个重要转折:南京读书(进化论的选择)、日本留学(弃医从文)等,成了研究鲁迅生平和思想发展的重要材料。从文学角度看,它又是现代散文创作的精粹和典
本书针对先唐时期的河东作家著述及事迹进行细致研究。依据史志目录以及相关地方志、清代学者所补史志等文献记载,梳理出先唐时期的河东作家著述及其事迹情况,考证并确定其著述存佚情况。在充分考证的基础上为每个作家写出概述文字,概述内容主要包括作者生平仕历、著述类型以及著述存佚等情况,案语部分对其著述及事迹进行细致考辨,并附以作家
《光阴》共收录作者原创散文数十篇,除少数几篇为作者学生时代所写外,绝大多数都是近年的新作。包括一组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和抒情、读书笔记、游记、议论等多种形式的散文力作。
本书以章回体的表现手法,以永顺土司的来龙去脉为经线,又以保靖、桑植、容美等土司的若干史事为纬线,这两线相交,细加编织,从而把大湘西土司800余年的历史有机地串联到了一起。几大土司的传奇故事在书中娓娓道来,每个故事即独立成章,与前后的历史又都互有关联。看完全书,对大湘西土司的历史即可深入而又全面地了解。
本书以作者亲历采访的表现手法,叙写了湘西*的绿林枭雄瞿伯阶、彭叫驴子和匪王张平的传奇故事。作品以瞿伯阶的一生为主线,描写了他和彭叫驴子联盟,共同对付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尔后又在解放前夕归编国民党部队,*后由瞿波平带领部队向解放军投诚的全过程。彭叫驴子和张平也是书中的两大主角,他们*后的归宿都各有不同。作品描写客观真实,故
本书是一本乡土散文集。在这本书里,作者既写出了关中地区传统农耕文化的仁和宽厚之气,也写出了她的先辈们身上纯良温厚的高贵品质和不畏贫穷艰苦的顽强风骨,亦有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和人们生活富足后思想认识、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变化所引发的思考、彷徨和怅惘。
本书对汉学家蓝诗玲(JuliaLovell)翻译的鲁迅小说集《彷徨》《呐喊》《故事新编》共33篇小说译文进行了分析,通过探讨蓝诗玲在文化负载词、重叠词、习语、段落描写、修辞等各个方面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与杨宪益、戴乃迭的鲁迅小说译文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二者的异同,并总结蓝诗玲的翻译风格。
本书是先秦两汉言说问题的资料汇编,辑录先秦两汉经学、诸子、史学、集部著作中涉及言说问题的相关文字。文学是言说,言说是文学的一种根本属性,由此出发展开的文学研究会有新的面貌。本资料汇编对于中国文学和小说的言说研究具有文献汇集的价值,为研究者提供材料使用的方便。
武平千年文脉,发轫于北宋初。本书旁搜博求,钩沉辑佚,选录了北宋初至现当代75位诗人514首诗词,或寓贤过客热情咏赞之玉声,或本邑乡贤喷薄而吐之珠玑,是迄今收集武平古今诗词最全的一部诗词集。这些诗词或纪事咏物,或抒情言志,文心深广,应作客家武平的缩微文学史、山川史、社会史乃至心灵史来读。选注者探幽索隐,对于作者生平及诗文
本书是王光明先生辑录写过的序跋博士论文评语、国家和教育部课题评语等。全书分三辑,第一辑是序,包括“《张枣诗歌研究》序等”共计48篇;第二辑是后记,共计21篇;第三辑是论文点评、课题审批评语及会议论文讲评。本书除常见的序跋外,辑录论文评语、课题评语等,不但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对可作为博士研究生及课题申报人员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