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影印的方式呈现了常隆庆教授编写的《中国主要矿产及成矿规律》讲义和与之相关的科研计划、报告,以及他亲自撰写的部分地质笔记。这些成果都是常隆庆教授在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工作期间完成的,系首次公开发表。《中国主要矿产及成矿规律》讲义原为常隆庆教授主编的我国第一部《中国地质学》中专教材的第八章,在当时对我国地
本书针对西南地区煤层开采导致顶板覆岩破坏引起的岩溶含水层突水问题,基于相似物理模型试验和多场耦合数值模拟手段,分析了煤层开采过程中上覆岩层的应力、位移、孔隙水压力、电导率的变化规律,揭示了覆岩变形破坏特征及导水通道形成机制。提出了考虑覆岩“两带”发育高度的矿井涌水量预测方法,建立了基于加权多元非线性回归的矿井涌水量预测
本书紧密围绕深部围岩可靠性、稳定性和密闭性评价分析的关键科学问题,通过力学试验、模型试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工程应用相结合的多种方法,研究提出了深部围岩力学参数的概率分布模型,建立了深部洞室结构可靠度分析方法和模型试验验证方法;提出了深部围岩高应力与非达西渗流耦合力学模型,建立了多场耦合作用下大埋深隧洞围岩稳定性分析
本书从矿山露天环境粉尘污染治理的紧迫性入手,以发展经济、高效、绿色抑尘技术和方法为切入点,通过阐述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技术的应用现状,分析矿山抑尘技术特点,针对微生物抑尘剂的抑尘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全书共5章,主要内容包括:微生物抑尘剂的可行性研究、微生物抑尘剂菌种的筛选及驯化、微生物抑尘剂性能优化、微生物抑尘剂的抑尘
本书针对煤矿胶结充填材料性能需求设计进行系统阐述。内容包括煤矿胶结充填开采技术进展、煤矿胶结充填材料输送与力学性能、胶结充填料浆屈服应力和分层指数等管输性能指标、煤矿胶结充填管道输送性能需求设计方法、煤矿胶结充填体早期强度需求与标定方法、胶结充填体后期强度需求及其对采空区充实率的影响机制、煤矿胶结充填材料配比超目标优化
本书选取了在低渗透煤层注水领域常被采用的多种增效材料,按照煤层裂隙渗透性改造、煤-水界面润湿性改善两种功能进行分类,梳理了低渗透煤层注水增效材料体系。通过实验室渗流测试、红外光谱测试、滤失性测试等一系列物理实验技术手段,系统开展了注水增效材料的基础性能测试,并进行了深入对比分析,给出了可靠性的评价结论。
本书系统构建了长壁开采110工法理论与技术体系,首创“切顶短臂梁”理论和平衡开采理论,提出了以NPR锚索支护、顶板定向预裂切裂、碎石帮控制与封堵、矿压远程实时监测等为核心的关键技术,研发了配套的智能化工艺装备,形成了“采-留”协同作业模式,实现了无煤柱开采的技术突破。长壁开采110工法在减少煤炭资源浪费、降低巷道掘进量
本书以石炭井二矿区倾斜煤层巷道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对倾斜煤层巷道围岩应力及变形破坏分布规律、主应力传递路径的演化特征、考虑主应力方向偏转的自稳平衡圈失稳机制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倾斜煤层直角梯形巷道围岩变形的控制技术。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 (1)利用复变函数及弹性力学理论,构建了倾斜煤层巷
本书从断层破碎带突水突泥机理、注浆扩散加固理论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断层破碎带致灾因素及评价、断层破碎带突水突泥灾变模型与试验研究、断层破碎带突水突泥机理数值模拟分析、断层软弱介质地质特征及注浆扩散加固模式、基于浆-土应力耦合效应的断层软弱介质劈裂注浆机制分析、断层软弱介质注浆扩散与加固模
对全断面隧道掘进施工机械而言,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是大型综合设备管用养修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本书基于工程实践,对油液、振动、红外、无损等基础性状态监测技术予以介绍,并较为系统地归纳了全断面隧道掘进机的状态监测及其应用。案例部分,从故障现象描述、检测与分析、故障处理等方面直观地阐述了各种监测技术的应用场景与方法,以便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