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古汉字作为教育思想的载体,以现代教育的理论框架为参照,分别从教育之道、教育之人、教育之理、教育之事、教育之技、教育之言、教育之动、教育之物、教育之法、教育之德共十个层面挖掘古汉字中的教育意旨,研究内容涉及教育目的、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等领域。之所以对古汉字中的教育思想予以探寻,并重点择取相关古汉
《相观而善集》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资助的考古学与古文字学研究集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冯时先生担任主编。本辑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刊发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等古文字相关研究成果,深入发掘蕴含其中的历史思想和文化
作为介绍考古学科的入门手册,《考古学研究入门》主要是对这门学科的概念、发展简史、研究目的和范围,研究的基本方法,探索的领域,这门学科面临的问题以及与公众的关系做一个约略的介绍。 附录关键术语(汉英对照)和推荐阅读文献,可以让大家了解国内外学界对这些术语的准确表达,并且让对某些内容感兴趣的读者了解进一步扩大阅读的路径。
本书为编辑约稿而来,是一本系统回答“考古何为”的带普及性质的图书。该书以介绍考古学的学科分类、研究对象和手段为开端,叙述了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基本原则,重点讲解了考古阐释与历史重建的方式方法,以及回答了如何学考古、用考古的问题。本书专为初学者所作,对“考古为何”和“考古何为”发时代之问都做了回应,对想了解什么是考古学,以及
本书是华东政法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王沛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甲、金、简牍法制史料汇纂通考及数据库建设”系列成果之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的黄海先生撰写。本书对一件重要的西周诉讼类金文材料——曶鼎,进行了集释、考证及研究。该书稿共包含八个章节,分为两部分。在上编“曶鼎铭文集释”中,作者对铭文进行了逐句集释,搜集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沉船遗址形成的自然过程、文化过程以及遗产管理。第一部分又包含沿海及内陆地理和地貌形成、海洋环境中沉积和遗址形成、无粘性沉积物的海洋冲刺、腐蚀产物和遗址形成过程。第二部分包含考古学的人为影响、拖网对沉船影响的量化分析等。第三部分以英国遗产和沉船遗址形成过程、墨西哥湾深海区二战沉船、U-166he罗
本书主要讨论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结合问题,研究主题十分明确,即在理清人类学和考古学的关系基础上回答什么是考古人类学以及如何利用考古人类学。为了这一目的,本书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一是对西方考古学和人类学结合的历程做出回顾,对西方考古人类学的起源与发展做出述评,分析人类学和考古学的结合历程;二是对考古人类学中国化的
本书为李水城先生论文自选集,共收录25篇论文,可分为七个部分:一、学科史及理论方法的思考;二、西北地区考古;三、西南地区考古;四、专门考古;五、盐业考古;六、早期东西文化交流;七、西伯利亚考古。书中内容涉及考古学的诸多领域,视野广阔,既有对相关考古学发展史的梳理,也有对河西地区、天山北路、罗家坝遗址、三峡库区等区域的遗
《都市文博区》是一本从多个维度介绍不同类型文化场馆聚集区的城市研究书籍。本书将城市中那些由多个文化场馆尤其是由多个博物馆聚集而成的城市文化功能区,称之为“都市文博区”。本书力图通过对全球城市及重要城市中都市文博区的特色分析,为国内大城市及文化富集地区的文博区建设拓展观察视野,提供发展思路;同时,本书也针对中小城市如何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