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土壤和地下水修复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技术,阐述了大量在工作和实践中会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国际经验,包括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源及类型、污染物归趋和迁移、水文地质、法律经济和风险评估等基础内容,以及场地特征识别、修复技术应用等实践案例,同时围绕可持续性修复进行了前瞻性理论方法和经验介绍。
本书是作者在互联网+环保公益项目管理领域长期研究成果的总结,聚焦于参与主体众多、互动关系复杂的互联网+环保公益项目,利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影响不同主体参与网络公益的要素。基于价值共创理论,分析了我国情境下互联网+环保公益项目价值共创的过程,探讨了不同主体如何通过跨界合作实现价值共创,为促进互联网+环保公益
《黄河流域十一年实地调查记(1923—1933)》又名《十一年行程录》,是北疆博物院最重要的学术著作,包括文字分册、地图分册和图集分册。该套学术成果是北疆博物院创始人桑志华在1923—1933年间,对我国黄河以北广大地区探寻考察的真实记录。该书不仅有作者详细记录的所到各地风土人情、环境物候、动植物资源、河流湖泊等情况,
《黄河流域十年实地调查记(1914—1923)》又名《十年行程录》,是北疆博物院最重要的学术著作,全套6册,包括文字分册、地图分册和图集分册。该套学术成果是北疆博物院创始人桑志华在1914—1923年间,考察我国黄河流域广大地区的真实记录。该书不仅有作者详细记录的所到各地风土人情、环境物候、动植物资源、河流湖泊等情况,
先进的环境分析技术对认识环境问题、筛查新污染物、揭示环境规律和环境数据库建设等工作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本书共分十二章,突出当今环境分析需求的特点,注重将先进方法的理论与应用相结合,除第1章外各章结合知识点设计了“思考与习题”,对读者深入学习有启发意义。
本书以三江平原农田-河沼系统水环境常规水体污染物和重金属的污染特征、环境行为、风险识别及污染修复与调控为核心,综合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生态学、地统计学等多学科理论,探寻污染物的时空演变规律,识别影响水质变化的关键因子,并通过数值模拟技术揭示农田-河沼系统农业面源污染关键地区及关键时期,提出综合调控管理模式;建立冻结期雪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城市污水处理运行优化相关知识,旨在帮助读者了解城市污水处理运行过程典型优化方法,理解和熟悉运行优化基本原理,特别是根据城市污水处理过程的不同特点设计目标模型和群智能优化方法。另外,结合作者在城市污水处理运行优化领域的多年科研成果,对城市污水处理运行优化的前沿技术、应用平台以及发展趋势也进行了系统介绍。
本书通过监测、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开展了汉江流域陕西段非点源污染研究,揭示不同空间尺度下非点源污染的通量特征及过程,自主构建基于时变增益和暴雨径流响应的流域分布式非点源污染模型;利用SWAT模型和MIKE模型对不同区域进行非点源污染模拟,量化识别流域非点源污染的关键源区;基于景观理论对流域非点源污染进行风险识
本书在借鉴国外场地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近几年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当前常用的场地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及其原理。具体包括热脱附及原位气相抽提技术与原理,化学修复技术与原理,生物修复技术与原理,场地污染土壤、地下水协同修复技术与原理,风险管控技术,以及场地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典型案例分析等内容。
在我国目前主要以再开发利用为目的大量开展污染场地修复工程,以及我国冻土区国土广阔等背景下,本书以水泥基固化剂固化/稳定化重金属污染土为对象,系统研究了固化/稳定化修复后的重金属污染土在长期冻融环境胁迫下的强度、变形和渗透性等工程特性,以及污染物再溶出、运移及重金属赋存形态等环境行为特性的演化特征及其细微观机制,以期为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