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介绍了农业面源污染之“难”、南北方典型地区面源污染特征、南北方氮磷流失差异性对照监测方案、北方典型地区(天津宁河)和南方典型地区(湖北峒山)氮磷流失时空分布特征、南北方农田氮磷流失监测实验主要结论及发展与展望、农田氮磷流失影响因素分析,最后对面源污染监测新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
近年来无人机遥感技术快速发展,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极大丰富了农业信息获取手段,在农情监测、灾害评估、产量调查、植被表型获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无人机已成为空天地农业遥感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本书著者团队依托农业农村部农业遥感机理与定量遥感重点实验室,在近10年中持续开展农业无人机定量遥感研
本书主要包括土壤的流失、土壤结构的破坏、有机质和N、P、K等营养元素的丧失、作物产量的降低,异地影响主要指的是土壤流失对水体质量的影响以及对河道湖库的淤积等(Morgan,2005)。依据土壤侵蚀营力类型土壤侵蚀可分为:水蚀、风蚀、冻融侵蚀、重力侵蚀、人为侵蚀等类别。其中土壤风力侵蚀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重要的环境问题(W
本书依托“山东省中南部地区特色农业及典型生态区地球化学环境研究与评价”研究成果,选择苍山大蒜及莱芜生姜2个特色农业区,鲁中南的莱芜铁矿区、归来庄金矿区、滕州煤矿区等3个典型矿区和南四湖与东平湖2个典型湖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水体和主要农作物产品和水产品等多介质地球化学指标的分布特征及其迁移、转化规律,探讨了地球化学
《旱区土壤水盐运移规律与灌排调控研究》通过室内试验、田间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排盐系数对地下水埋深和土壤初始含盐量的响应规律;针对地下水矿化度高的地区,提出了控制淋洗过程中瞬态地下水位上限的新理念,明确了不同排水技术参数下不同盐渍化程度土壤的淋洗调控策略;定量解析了冬灌农田排水中水分与盐分的来源结构。全书共
稻田在碳、氮等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反硝化、厌氧氨氧化、厌氧氨氧化协同铁还原(简称铁氨氧化)等厌氧转化是土壤氮损失途径之一,其对提高土壤肥力和质量,以及降低环境负面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对于稻田土壤的厌氧氨氧化和铁氨氧化过程及机制研究仍较为缺乏。本书在国内外对氮素厌氧转化研究的基础上,着重于稻田土壤
本书以黄土丘陵区不同盖度的生物结皮坡面为研究对象,采用模拟降雨、自然降雨监测结合稀土元素示踪等方法,研究不同盖度生物结皮对坡面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构建生物结皮盖度与坡面产流、水动力学参数以及产沙量之间的量化关系,辨析生物结皮对土壤分离、搬运、沉积过程的影响,明确生物结皮对坡面输沙过程的影响,揭示生物结皮盖度影响坡面产沙
本书聚焦东北黑土区长缓地形和人为垄作共同影响的特殊坡面汇流-侵蚀过程,针对当地现有坡面水土保持工程占地多、扰动强、效益不持久等问题,研究揭示不同降雨、地形和垄作方式下的坡面水土流失规律,阐明垄作长缓坡理水减蚀机制,探索坡面降雨产流和侵蚀产沙预测模拟方法,研发生态节地型理水减蚀措施及其优化配置技术。
本书以贵州省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454431个表层土壤样品数据为基础,按行政区、土地利用类型、成土母岩类型、土壤类型、成矿区带、流域单元等不同统计单元对耕地表层土壤地球化学参数进行了分类统计,建立了贵州省耕地土壤地球化学系列参数。统计指标主要包括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指标,镉、汞、砷、酸碱度等环境指标,以及硒、锗
本书结合当前土壤生态学的**研究成果,重点阐述了土壤生态系统的组成、相互作用、功能及退化和恢复。全书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主要介绍土壤生态学的发展历程、研究方法和研究前沿;第二章侧重解析土壤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环境;第三至六章分别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土壤生物及其作用;第七章重点阐述土壤生态系统退化、恢复与重建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