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音乐美学与审美教育为基底,以音乐美学理论与审美教育研究为导向,介绍了音乐中的“美”的构成并探究了“美”的本质,让读者对音乐美学有个基本情况有个一定了解;对音乐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论、对象与内容及现状进行了介绍,以对音乐美学研究进行概述;从本体与实践两方面阐述音乐美学的理论,详细的阐述了音乐艺术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该书是作者的音乐作品集,是他在音乐创作、教学、研究等的一次总结。内容按演唱形式分,主要有独唱作品、合唱作品,按唱法分,主要有美声唱法作品、民族唱法作品,按创作类型分,有原创作品和改编作品。这些作品既有作者独到的具有个人特色的元素,也融入了云南少数民数和地方音乐元素。此外,作者还创作了不少钢琴作品,并对一些传统古诗词进行
作者为国内音乐理论研究名家,常年致力于和声、作曲、中国多声部音乐的研究,丛书包括《我的人生》《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研究》《中国多声部民歌研究》《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歌曲写作教程》《和声论文集》《音乐与人》等11本著作,集结了作者的口述史、研究著作、研究文集、随笔文集等。该套丛书是作者多年研究的成果,对中国音
本书是中国院建校60周年校庆项目“樊祖荫音乐文集”中的一本,原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形态研究”项目的部分成果。书中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实地采风和理论研究,对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做了概述性的总结和分析。全书共有五章,包括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的概念界定和种类;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的产生、形成与发展;中国传统多声部
《罗忠镕音乐作品选集》为函套精装形式,内含14个分册,分别是“管弦乐作品”“钢琴作品”和“艺术歌曲”,是纪念中国音乐学院60周年院庆,以及纪念罗忠镕先生诞辰100周年的出版物。罗忠镕是我国泰斗级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一生笔耕不辍,创作大量不同体裁音乐作品,广泛涉及声乐、器乐、民族管弦乐包括电影音乐。他执著于研习兴德米
本书是一本研究中国戏曲音乐发展的书,分为六章,第一章为戏曲音乐理论概述,介绍了戏曲音乐发展的内涵、戏曲音乐声腔分类与结构、戏曲音乐中的器乐与声乐三方面的内容;第二章为戏曲音乐的萌芽与溯源,介绍了四方面的内容,依次是宋元时期的戏曲音乐、明代及清前期的戏曲音乐、清代及民国时期的戏曲音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戏曲音乐;第
本书整理汇编“西南丝绸之路音乐文化考察研究”“南北丝绸之路音乐文化对比研究”两个教育部规划项目的实地考察资料(包括第一手手抄资料),参照四川音乐学院“西南少数民族乐器陈列馆”少数民族乐器原件200余件(套),整理录音、录像资料50余小时,照片3000余张,文字曲谱50余册,进行音乐民族志化的整理与分类,内容涉及乐器产生
本书详尽地剖析了大运河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以及音乐在运河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系统梳理了大运河沿岸音乐的历史脉络,从古代音乐的萌芽,到中世纪至近代的演变,再到现代的转型与创新,均有详尽的阐述;同时还着重介绍了运河沿岸音乐的多样种类与独特魅力,包括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等,并对这些音乐的传承与保护所面临的困境、挑战以及应对策略
本书以民族声乐概述为基底,以民族声乐的审美嬗变为导向。介绍了民族声乐的相关概念,和民族声乐的特征、文化内涵、发展历程等,结合民族声乐的基本概念,分析了民族声乐的演唱技巧、民族声乐的语言运用等内容。民族声乐演唱的艺术风格中也体现了美学的理念。民族声乐的审美分析和民族声乐的审美嬗变的内容着重介绍了民族声乐演唱的艺术审美的概
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绵亘悠久的海门山歌(与海门山歌剧),是江海文化的活化石之一。透过吴歌北衍的历史流布与现实影响,这一文化事象从一个侧面见证和参与了长江下游崇(明)、海(门)、启(东)、通(州)等地人们不同时期所承袭的族性激活及其乡情民风。如今,源自沙地人乡土社会的宋卫香模式探索,以海门山歌人血缘地缘起始,数十年坚守国家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