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至1954年间,周立波三次深入到首钢体验生活,创作了中国当代工业题材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铁水奔流》。 小说讲述了1948年11月石钢解放后,工人在党组织和军管会领导下斗垮了汉奸特务工头,修复高炉恢复生产的故事,真切地反映了解放初期我们如何接管工厂,以及在恢复企业生产过程中党是如何领导工人与各种各样的敌人进行斗
散文集《消失的故事》,是以一座朴素的小山村凹村为写作背景,旨在结合实际,书写藏地人们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山乡巨变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思想带来的改变。此本散文集,共收录凹村故事三十个,故事中的人物相互牵扯,又各自独立,丰茂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座村庄的各种面向,当各个面向汇集到一起时,山乡巨变下一座朴素村庄的变化,活灵活现地出
《山乡巨变》以20世纪50年代中期发生在全国农村的合作化运动的高潮作为大背景,以团县委副书记邓秀梅带着党委的指示下乡开展工作为线索,描写了湖南偏僻山村清溪乡从建立初级社到组建高级社的完整过程和基本面貌,而随着经济所有制的改变,传统的社会习俗、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等也迎来了一次暴风骤雨。周立波带着亲切的乡土气息,刻画了一系
《桑树下的迁徙》收入新疆回族女诗人马永霞关于故乡,尤其是对出生并成长的鄯善县多民族聚集区的生命景象和具体生活场景的抒写,传递出回族家庭、亲人、乡邻和族群的生存现状和精神反应。作者以鄯善县最具人文和地域特点的桑树为切入点,用诗歌方式关注社会变迁,尤其是将鄯善人群的生活,投射于中国近几十年的社会变革之中,进行观照和思考,从
新时代的元素,有力地冲击着山里人的视野和格局,打破了山村惯有的属性。这部散文集《交替的底色》,以个人心灵史为主要线索,通过串联山村内部,那些贮藏的遗忘和回忆,进行文学叙事。 乡村振兴以来,村庄以惊人的速度变高、变大、变美,给中国乡村人们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引发起相关人群的思想和生活方式的裂变和重组。这部散
《暴风骤雨》以东北一个村子元茂屯土改运动的全过程,史诗般地展现了东北解放区土地斗争的巨幅画卷,展示出中国农村在政治、经济、思想及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伟大变革。 1946年的东北战场上,人民解放军经过艰难的战斗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为了在东北广大农村站稳脚跟、巩固后方,我军抽调两万五千名干部下乡发动农民群众,掀起了一场东北
《为你种一棵树》包括7个中篇小说。小说立足于贵州,着眼时代,融入独特的民俗风情,体现独特的地域特色,既具有鲜明民族性或异质感,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小说取材颇具民族特色,《猴人》写耍猴人,《入戏》写傩戏,《凤凰路》写在少数民族地区修路的艰辛,《水下乐队》反映时代大潮冲击下民族文化的坚守,《换生》《铁匠铺的哑巴》写长征时
本书收入的是作家陈应松新创作的12篇中短篇小说。小说依然以神农架题材为主,其写作语言更加老辣,故事更加神奇,手法更加新颖,视野更加宽阔。陈应松给文坛带来的是一场审美惊奇。他的文学世界,丰富,奇异,决绝,有着独特的风格和坚硬的质地。那些锐利的文字,痛快美艳,幽默辛辣,对大自然的描述充满了诗和音乐一样的情感,浪漫、荒诞、尖
《恐龙的下午》出版于1976年,收录了克里斯蒂娜·佩里·罗西的八部短篇小说。本书描绘了处在边缘的各色人物:早熟的孩子、脱离常轨的青少年、流亡的父女、孤独的宇宙居民、不满于自身身份的女王与诗人……他们格格不入地存在、生长、漂泊,以疏离而又不无好奇的目光打量周围陌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