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齐鲁师范学院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基于能力范式教改背景下高师音乐专业钢琴类课程的改革》和校级教材项目《新编高师钢琴集体课教程》的重要成果之一。本书主要由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组成,理论部分涉及钢琴乐器产生及沿革,钢琴基本弹奏方法及规范,科学准确的读谱训练,基本的乐曲分析与配弹。实践部分以进阶的方式,选编了不同体裁(如技术练
本书从人声产生的最基础知识入手,进而讲解歌唱的发声器官,以及发声器官的机理运动规律。以歌唱器官肌肉运动的用力感受,也就是歌唱相关身体器官的肌肉运动作为研究对象,把先由模仿“好的声音”来获得好的“歌唱状态”,这种普遍的声音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变为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歌唱能力的高低,直接通过做出相应的歌唱动作,来获得好的歌唱
本书是《“美声之林”中国大学声乐慕课导读》的姊妹篇。作者于2016年1月18日启动、主持并主讲大型声乐慕课“美声之林”,该课程获国家精品在线课、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并于2021年12月份集结出版了精品课程的部分内容。此书为之前出版的《“美声之林”中国大学声乐慕课导读》提供了理论补充,共同体现了“美声之林”这一精品慕课中所
对于中国音乐的发展来说,数字化迫使其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一方面,新的表演形式、体裁、传播媒介不断涌现,另一方面,传统音乐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一些品种甚至濒危。如何保护好中国优秀传统音乐资源,使之在良好传承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摆在当代人面前的课题。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通讯技术,给传统音乐发展助力,
本书介绍了流行音乐中四大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类型--民谣、爵士、摇滚、电子。在民谣板块,作者从鲍勃·迪伦、莱昂纳德·科恩,讲到中国民谣乐队生祥乐队的现代化民谣以及跨界音乐创作;在爵士板块,作者先从难以用风格定义的钢琴大师古尔达和奇克·科瑞亚出发,论证音乐类型界限的模糊,后采访到英国著名摇滚爵士鼓手克莱夫·迪默;在摇滚板块,
本书是一本关于美声歌唱方面的学术研究专著。美声唱法在我国的流传推广已近百年,该种唱法已与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实现了充分融合,形成了具有我国独有特色的艺术形式。当前,我国美声唱法的发展形势也较为乐观,取得了较为理想的艺术成就,但从实践来看,仍然存在唱法与形式过于单一的情况,在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美声唱法亟须进一步创新发展
该书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作者编撰的音乐考古学,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即音乐考古研究、音乐考古资料与研究成果综述、音乐考古资料与文献汇编。该书收录已刊发的音乐考古研究论文,涉及出土乐器的音乐性能、乐器组合、形制纹饰、礼乐制度、文化属性等方面的考察和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研讨。同时,还收录了曾在《中国音乐年鉴》刊发的,世纪之
本篇采用编年体例撰写,依时间为序,将中华民国期间(1912年元月至1949年9月)中国发生的音乐事项尽量搜罗,逐一记述,分目收录。只要是中国音乐有关的资讯,尽可能全面搜集录入,由此勾勒出中华民国期间音乐发展的概貌。本书既以中国传统年号顺序排列,又标明公元年历,再注中国阴历年份。所立条目不论巨细,均以说明中国音乐发展线索
箫是中国最具传统特色的乐器之一,以纯朴的音色,内敛的特性而受到人们的喜爱。作者从事专业箫笛的演奏、教学工作多年,希望把积累的经验通过教材的形式分享给箫演奏的学习者和爱好者们。书中内容分技巧篇、传统篇、流行篇三个部分。从八孔箫的基础入门演奏技巧说起,通过文字、图片、表格等形式对箫演奏的口形、手形、音阶、装饰音、指法等进行
歌圩是壮族民众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的周期性、集体性、传统性,以唱歌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节日活动。2006年,壮族歌圩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书在文献整理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全面介绍歌圩的概念与定义、时空分布、来源与发展、历史与现状、形式与内容等,重点关注歌圩习俗在各地的多样化表现,以及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