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对清代京畿水环境及其特征的梳理,立足于生态学这一学科发展的前沿,从学术新观念的立场为起点,对清廷所实施一系列与水有关的政策措施与实践活动进行了考察与讨论。这些研究工作是建立在潜心爬梳第一手档案资料的基础上,立足唯物史观,实事求是,结合生态学、资源学的理论与方法,结合既有学术成果,分析讨论了以往研究中水
《碳达峰碳中和理论政策与实用指南》分为7章,首章通过应对气候变化背景及意义、国际与国内进程以及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运作体系和机构变化等,阐述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理论及政策;第2章介绍了我国重点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行动以及取得的工作成效;第3章主要从双碳的定义、关系、意义,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全球双碳整体进展、发展形势,以及
本书探讨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研究“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下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水平,分析产生的影响及具体原因,并落实到具体的空间单元,最后形成有利于推进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本书重点对风幕控尘理论,雾化控尘理论,螺旋气动雾幕形成机理、控尘机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本书在粉尘污染综合治理的湿式降尘雾化方式的选择、利用多种雾化方式形成螺旋气动控尘雾幕以及达到工业应用水平和良好控尘效果等方面成果丰硕,对我国矿山灾害治理、安全科学技术等领域中粉尘污染的控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建设全国碳市场是国家作出的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2020年年底,生态环境部印发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已经启动,全国碳市场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碳市场上线交易后系统操作是关键工作环节,本书在交易实务中向读者
本书由7章构成:一是浙江省碳源与碳汇时空分布特征,摸清了浙江省碳源与重点领域碳汇家底;二是浙江省率先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SWOT分析,明确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三是浙江省碳达峰时点与实现路径研究,运用情景分析法预测了浙江省与各设区市在经济高速、中速、低速发展三种情景下的碳达峰时点和峰值;四是浙江
本书主要采用水工环地面调查、钻探、物探、水文地质试验、水质测试、工程地质试验及三维可视化模型建设等综合手段开展了城市地质调查;通过地下水及地质环境监测、地质灾害调查等工作对研究区城市地质环境监测及污染防治研究;为保护区域地质环境、合理规划地方经济发展布局、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地质科学依据。运用城市地质三维模型建
本书在分析内河航道建设对河流生态系统影响的基础上,系统性地提出了内河生态航道建设的内涵与总体需求,构建了生态航道建设的理论框架和内河生态航道建设生态影响的评估指标体系,阐明了生态航道建设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机理。具体内容包括内河生态航道研究发展现状、内河生态航道建设理论及关键问题、内河生态航道表征指标选取与分析、内河生
本书是一本介绍北京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科学技术著作。本书立足北京,辐射京津冀,面向全国,全面介绍了北京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开展的背景、目标和意义,并着重介绍了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总体方案和灾害致灾调查、承载体调查、历史灾害调查、综合减灾资源调查、重点隐患调查、评估与区划等内容与组织实施。自然
农村生活垃圾的大量产生及处理似乎只是环境技术问题的范畴,但其解决的延宕却又折射出深刻的社会特性。本书采取多重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了中外(欧美日)垃圾对策的差异,及国内城乡垃圾治理政策性区隔,以使垃圾问题这一现代性困境可视化,并为中国农村垃圾问题的公共治理提供相应的经验与教训。通过对农村垃圾问题社会史的梳理,就可厘清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