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探讨和呈现了百年来不同时期汉语新诗言说或命名崇高性的基本状况,描绘出一个世纪以来诗人不断寻找诗意发明依存的基础、迎向诗意“空白”的卓绝努力。书选择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象征结构,以点带面地探讨它们的生成演变历程,尽力勾勒出各代表性的象征结构之间的递变关系,书中有诗学问题的梳理和辨析,也有文本的阐发和细读,揭示了百年汉语
本书将书局目前有版权的叶嘉莹的图书整体进行包装规划,做成32开精装,附叶嘉莹先生讲课音频,以飨读者。系列包含10种:《叶嘉莹说初盛唐诗》《叶嘉莹说中晚唐诗》《叶嘉莹说杜甫诗》《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叶嘉莹说阮籍咏怀诗》《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诗及拟古诗》《叶嘉莹说诗讲稿》《迦陵诗词稿》《迦陵讲赋》《唐诗应该怎样读》。
本书从诗词、艺术切入,聚焦苏轼的诗画理论与自然观,并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思想感情、创作心态与文艺见解加以分析,探索苏轼所开创的深邃精妙的艺术境界。本书内容分为苏轼的“诗画同异说”、论苏轼的自然诗观、苏轼论艺术风格、谈苏轼的题画诗、论苏轼诗中的自然山水动态美,以及苏轼山水诗的谐趣、奇趣和理趣等十讲。
唐代是我国诗歌与绘画艺术高度发展与充分交融的时期。本书以唐诗为基点,论述唐诗与绘画的种种关系。突出展现了唐代诗人中的大家,如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韩愈等人的诗歌与绘画的相通相生。通过本书,可以了解唐代题画诗、山水田园诗、人物素描诗、咏物诗与唐代的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宗教壁画相互渗透,相得益彰的关系。从而深刻体味
《耕读史》为杜君立读书笔记精选文集,以历史书评为主,共收入五十六篇文章,分为历史、战争、世界、文化、经济、人物和书房七个类别。《耕读史》是一部“读书的书”,也是一位历史写作者阅读与成长的记录,秉承中国传统文人笔记的写作风格,我手写我心,字里行间透着真诚与质朴、自由与宽广,深刻而不失温度,散淡而不离主题。全书立足历史与通
主要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发表在省市级文学刊物上的短篇小说共15篇。作品聚焦新时代乡村风物,关注农村,关注农民,记录时代变迁,发掘人性之光,抒写美丽乡愁。通读这些作品,豫东农村的风情之美、风俗之美、人情之美,跃然纸上,流光溢彩。方言俚语的运用出神入化,个性化的表达叙述有着一定的文字辨识度,作者以自己的文学表达方式为农民代言,
作者用无声的文字将温暖传递给他人,用细腻的笔法描绘出生活最原始的模样。岁月缝花的意思是珍惜已逝的岁月,把它们当作一朵花来编织,既留住美好的回忆,也让以后的生活更加美好,这也是作者的初衷。
南京大学文学院一向有自己人写自己人的传统,高手如云,构建了一系列有见有闻有传闻的历史……《读书人的事儿》从汉口路到九乡河,专说文学院及其相关的读书人的事!王一涓与南大文学院结缘三十年,擅长散文写作,借莫砺锋教授之言文字清新流畅,且擅长将平凡的题材点铁成金。本书中不仅有匡亚明、程千帆等十数位著
本书是一部历代创作于北京或以北京为主题的散文名作选集,共收古代散文作品七十篇,自战国中期乐毅《报燕惠王书》始,至晚清林纾《记翠微山》止,作品时间跨度长达二千余年。本编所收录的散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所涉及的题材也堪称包罗万象,包括关于北京的书信、序跋、奏章、碑铭、骈赋、题记等,旁及杂史、笔记中记述北京名人轶事的散文篇章
20世纪现代报刊与书籍出版等现代传媒业兴起,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与精神生活,也直接影响了中国文学观念与现代诗歌形式的变革。著作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从现代报纸副刊、现代杂志、现代诗歌选集出版与现代诗歌传播接受三个维度,选择有代表性的对象,作了专题性的考察研究。报纸副刊研究选取的是民国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四大副刊之中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