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立意深远、想象丰富的科幻类图像小说。小时候,“我”见过父亲在大西北“点灯”。十二岁那年,“我”上课举手给“指甲电话”充电,被老师误以为举手回答问题,下课被同学嘲笑没有爸爸。伤心的“我”坐在学校天台,看到东海海岸新建的核聚变平台,那是专门输送给大西北核能的能源装置。放学回家,“我”极力要求妈妈带自己去大西北找“失
本书题材选自援藏干部“老西藏”群体的故事,具有题材独到、再现历史、真实可信等特点,对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作者王炜退休后专注于挖掘、记录、书写“老西藏”群体和当地历史文化故事,全书适应“影视(戏剧)文学双向奔赴”的新形势,人物丰满
本书共收录全国《格萨尔》文化杰出传承人210余人,分别归为格萨尔说唱、格萨尔藏戏、格萨尔唐卡、格萨尔壁画、格萨尔插画、格萨尔朵尔玛、格萨尔石刻等7大类传人,通过口述史料、档案文献为依据,对每一传承人的成长经历、求学历程、学术影响、社会贡献等作一简述。选题填补了我国《格萨尔》文化传承人中的格萨尔藏戏、唐卡、壁画、插画、朵
本书是一本诗集,包含作者半个多世纪创作的200余首新诗作品。它记录了作者的心路历程,见证了半个多世纪的时代印痕。一言以蔽之:正。虽是履痕,深深浅浅,但绝不歪歪斜斜;虽是伤痕,有重有轻,但绝不浮光掠影;虽是泪痕,有悲有喜,但绝不强愁装欢。无论是哪类题材的诗作,诗人都一直沿袭着忧国忧民的古今文人传统,敏锐地发现现实生活中的
本书主要内容选自赵望晓先生历年来在《金陵晚报》《雨花》《江苏商论》《江苏经济报》《南京经济》等报纸及刊物上发表的文章、诗词。在新华日报、扬子晚报、南京日报、南京市场报发表的只是少量的新闻稿。另有公众号发表(文史类文章)2篇。大约有21万余字。最早的作品是1984年在雨花杂志上发表的两首新诗,最晚的作品是2024年《江苏
人这辈子成功路上离不开这四种人:高人指点;贵人相助;小人鞭策;亲人激励。《旋转的硬币》这本诗集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以人生之路上形形色色的这四类人群进行划分,将这四类人生路上重要的帮助和陪伴展现出来。全书共分为四个篇章,A篇孤思:人生的回转灯;B篇虔诚:开顿的智慧路;C篇对质:丛林的谎言树;D篇登峰:城市的星空园,
《翻译文学探赜》是一部集中讨论翻译文学相关学术问题的书稿。该稿全文以翻译文学理论为研究视点和方法,在讨论翻译文学的概念、构成及特征的基础上,突出阐释了8世纪以来藏语翻译文学的译者队伍、译本特征、文学影响等议题,尤其以具体文本为个案,细致论述了藏语翻译文学文本的现状、内涵、特征等,较为系统地梳理了相关学术问题。目前,翻译
书稿分为《向祖国致敬》《鲜血染红的旗帜》《为了生命的静美》《那片嫩绿的热烈》《时光隧道》《一朵小花的醉意》《故土长歌》等7辑,诗人以古稀之年的阅历和沧桑,以深沉的悲悯情怀,写下一行行饱含温情的美好诗句,他把自己的诗献给祖国和故乡,送给亲人和陌生人,送给故乡热烈的山水和永恒的日月。所有与诗人相关的人和物,哪怕一朵充满醉意
在省委宣传部关于“持续打造出版精品”精神的指导下,积极落实“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出一批展现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文化读物”的指示精神,打造“大家学术文库”系列图书,此次申报为第一辑。该系列图书涵盖了20世纪初至中期的知名学者,如舒新城、王国维、傅斯年等学术大家
本书是一本励志类图书,作者精选了十九对民国情侣的爱情故事:朱生豪与宋清如、林徽因和梁思成、张爱玲和桑弧、张允和和周有光、张学良和于凤至、梁实秋和韩菁清,苏曼殊和百助枫子等等,并将当事人真实可考的情书往来的语句,贯穿于故事讲述之中,以意难平为主线,希望读者在他人的故事中,读到自己,读懂爱情。动荡不改情弥切,一生只求一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