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卷本)以整体性的视野阐述马克思主义170余年来形成、发展和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着重总结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历史经验,探索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及未来趋势,特别关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基本经验,力求为未来世界社会主义实践尤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
本书系统全面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的演进历程,对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演进的历史进行分期,对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勾画出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演进的总体图景。除了把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外还对国外非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进行了考察。在世界整体层面上探讨了马克思主国际话语权的
本书为《遇见:毛泽东预见的历史验证》(国新出审【2022】1435号、沪新出审【2023】238号)线装本。本书按时间顺序,梳理出1910—1976年间毛泽东曾经作出、后来又被证实了的准确预见五百多个。这些预见,主要从《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外交文选》《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毛泽东年谱》等著作中选出,具有无
本书首先在本体论层面阐释了“事实”与“价值”范畴的哲学内涵,进而明晰“休闲事实”和“休闲价值”,由此确立阐释马克思恩格斯休闲价值思想的方法论原则和框架。成果主体部分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休闲价值思想的探源与阐微,主要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为读解对象,阐释了他们代表性及重要著作中的有关论述,汲取中蕴含的休闲价值思想,从中发现他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思想的重要文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战争环境后有了自己的文艺政策,对中国文艺事业和社会主义文化有着重要影响。本书结合现实重新诠释这部经典文献,深入阐述其中对文艺实践科学精辟的历史经验总结,重温其中富有创造性的理论观点,有助于帮助读者更好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的
1918年到1974年间,毛泽东曾多次到武昌,武昌都府堤、东湖梅岭1号和长江边等地都留下他的足迹。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在武昌完成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并写下了《菩萨蛮黄鹤楼》《水调歌头游泳》等传世佳作。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武汉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在武昌东湖宾馆思考国内外大事,处理中央文件,主持重要会议,做出
本书围绕列宁的党建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脉络展开,系统展现了列宁如何创造性地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开创世界政党史的一个新的时代。在纪念列宁逝世一百周年之际,列宁的党建理论仍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启示,为我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本书以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文本为依据,系统梳理和总结了马克思恩格斯道德哲学思想,对马克思、恩格斯不同时期有关伦理道德的论述进行了具体分析并作出了必要的理论概括。特别是深入阐述了《资本论》以道德社会学视角所阐析的资本主义社会伦理道德现象,对经济与道德、资本与人格、历史与正义等道德哲学问题既有宏观的把握,又有大量细致入微的
本书共五章,内容包括:现代性与自由危机的兴起、马克思之前对现代性自由的浪漫主义批判、马克思之前对现代性自由的理性主义批判、马克思深入历史本质的现代性自由批判、马克思对现代性自由观的超越。具体包含:现代性与自由的凸显、现代性自由的浪漫主义构想、理性主义对现代性自由实现的突破与局限等。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英文第一版于1867年9月14日在汉堡出版,后两卷是马克思逝世后,由恩格斯准备付印和出版的,第二卷于1885年出版,第三卷于1894年出版。马克思的《资本论》先后被翻译成许多外国文字出版。1872年4月8日,《资本论》第一卷俄译本在彼得堡出版,它是《资本论》的第一个俄文版本,也是《资本论》的第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