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伦理学》(Marxism and Ethics)是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办、重点研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与伦理学基础理论的专业性学术集刊。每年2期。本刊坚持“史论结合”原则,既关注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历史发展,也关注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范式建构。本刊坚持“前
本书收录的是作者长期来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及其中国化的相关论文。上卷分为三编,第一编是简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形成发展及其中国化历史过程的文章,第二和第三编分别是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报刊实践与新闻思想的文章。本书下卷分为四编,第四至第六篇分别是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尽管诞生在一个半世纪之前,但由于它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被历史和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理论,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 本书致力以丰富的史料、严谨的态度、活泼的语言,生动回顾、深情
本卷主要考察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跨世纪发展的历史。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
本卷主要反映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过程,以及苏东剧变中及之后世界马克思主义曲折发展的历程。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大理论创新成果,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代表了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时期理论创新的标志性成果。期间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探索过程
本卷全面系统阐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中国“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期30余年中主要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具体分析了战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时代背景,叙述了这一时期苏联、东欧国家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推进改革进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重点介绍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
本卷主要阐述十月革命后到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之间马克思主义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发展,分析苏俄及苏联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并推动理论不断发展的历程。十月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苏联在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留下了教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卷本)以整体性的视野阐述马克思主义170余年来形成、发展和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着重总结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历史经验,探索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及未来趋势,特别关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基本经验,力求为未来世界社会主义实践尤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
学术界以往多从批判思辨唯心主义视角解读《神圣家族》,忽视了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生活世界观的初步阐发。本书在第一部分通过文本解读,阐发该文献的主要内容和思想;第二部分通过理论研究,呈现马克思恩格斯的“新世界观”:从思辨到生活的转向。通过两部分的架构,以期读者对《神圣家族》有一个全面把握。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