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官报》创办于1900年7月7日,由德国胶澳督署主办,面向青岛中国民众、德国侨民以及德国本土发行。作为官方报纸,报纸以德文为主,在刊登需要华人知晓的文告时,以中德文对照刊出,刊登各种法令、法规、市政建设、人事任免、政务活动、船舶消息、天气报告等内容。本书即是对1906年和1907年《青岛官报》做的影印资料,并转录为
这是一部编年体的杭州日报副刊简史,时间跨度为半个世纪,主要叙写年份从1949年到1999年,即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时期,全书约18万字。此书述评和研究兼而有之,力求客观公正和个人风格同时具备。此书侧重于副刊内容概况和风格流变,试图从副刊来观照半个世纪来杭州城市发展和文化风尚的演变。此书是关于浙江报纸副刊的第一部专题研
本书以电视娱乐节目主持语言,多角度、多层面研究主持语言的互动性为研究对象,抓住了电视娱乐节目主持语言的互动性进行研究,首次把伯明翰话语分析结构模式引入电视娱乐节目主持语言研究,并从修辞美学角度对主持语言进行了探讨,整体专业性、实用性较强,具有一定的出版价值。
本书基于传播力样态的演进,创新构建“点—线—面”多维评估范式,涵盖受众多通道感知的沉浸体验、多模态信息流的融合效能、以及多渠道接触界面的传播效率。通过深度实证分析,提出从微观到宏观、从点到面的传播力优化路径,旨在完善多模态融合的传播机制,助推国家软实力的持续增强。
本书基于国际传播的国家战略,将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议题辨析、整理为十五个关键问题进行专题阐释,也即全书的“十五讲”,分别是:第一讲,国际传播的理念迭代;第二讲,国际传播的价值塑造;第三讲,国际传播的话语建构;第四讲,国际传播的战略精准;第五讲,国际传播的心理机制;第六讲,国际传播的认知实践;第七讲,国际传播的他者塑造;第
本书本着理论结合实际的总原则,整合与梳理媒介融合背景之下记者出镜报道的原则与方法,深入探究现场报道中记者出镜时的语言组织、语言表达、思维意识与综合素养。
出版作为文化领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民心相通,提升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动文明交流,加强国际交流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本书以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实践为突破口,重点研究国外受众群体特征以及数字时代背景下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基础、现状和典型案例,发现中国出版“走出去”数字化的趋势、规律和关键
1970年于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了1000多件唐代遗宝,分别藏在2个大陶瓮和1个银罐中,材质包括金、银、玉、陶等,做工精细,造型精美,艺术价值极高,多为唐代皇室的日常用品。《花舞大唐》是陕西历史博物馆关于何家村窖藏文物展的相关图片集。主要围绕何家村遗宝中的65件(组)精品进行集中展现,其中包括禁止出境的海内孤品兽首玛瑙杯
《东北日报》创刊于1945年11月,到1954年8月停刊,前后历时近九年,真实见证和记载了这一时期的历史巨变,在中国新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书系统性地叙述了《东北日报》从出版到终刊几个历史时期的工作情况,同时介绍了《东北日报》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全党办报方针、办好报纸《社会服务》、在实践中培养干部和团结战斗等优
教材以现代市场营销学理论为基础,融合出版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相关成果,按照数字化营销的概念理论、环境分析、营销理念、营销主体、营销组合策略的逻辑架构,形成较为完整的出版业数字化营销知识体系。本书定位为对传统出版业营销基础理论知识的延承基础上,对知识内容的组织跨过基础产业概念而直接进入到出版业数字化营销的细化范畴。从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