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亚洲各国的音乐交往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上溯至先秦时期。与其他的文化交流一样,音乐文化交流也是双向的。《中国音乐文化亚洲传播史研究:以6至13世纪日本、朝鲜为中心的考察》以6至13世纪为时间段,以朝鲜和日本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我国传至亚洲各国的乐器、乐种、乐曲、乐谱等为线索,力图通过大量的文献、图像资料以及现有的研究
笔者通过分析新浪漫主义音乐的社会语境、文化语境、艺术语境以及哲学思潮和文艺思潮,探究了代表作曲家罗奇伯格的音乐创作风格及拼贴技法特征。通过阐述新浪漫主义音乐的审美、文化及教育叙事,提出了其在当今社会的音乐文化生态建构与多元发展模式以及音乐作品产业化探索。
《二胡教学练习曲与乐曲精选》从教学入手,分为两大部分,分别为练习曲与乐曲部分。练习曲在编写上由浅入深,并兼顾各种曲调,各种定弦的不同技巧的练习,后部分曲目难度较大,是当今二胡练习曲的高难度。第二大部分为独奏曲部分,选用了近百年来各个二胡曲目的经典,并从教学的角度对各个风格、各个时代、各个技术的乐曲进行分类,并附录适当的
本书是一部从文化层面对西部音乐进行脉络研究的专著。书中在原有史料中掘出新意蕴,在各音乐品种上见出新内涵,对世人关注的西部诸问题作出了独到而深刻的新解答,是一本既有较高学术价值又有普遍社会文化意义的专著。《西部音乐论》,运用现代研究理论和方法,从新的维度观察西部的文化文艺、审视华夏文明,将进一步提升包括西安文化在内的西部
《藏羌原生民歌的创新研究与应用》的主体是第1编“理论研讨篇”,其内容由“概况:藏羌原生民歌之综论”“传承:藏羌原生民歌之现状”“变革:藏羌原生民歌之创新”,以及“实践:藏羌原生民歌之应用”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概况:藏羌原生民歌之综论”,主要从藏族和羌族原声民歌的概况出发,较为详尽地阐述了藏族和羌族原生民歌的分类及
《音画的交响:影像与音乐的表现性研究》所探讨的核心,是对音乐与影像的表现问题的研究,既包括在影像制作过程中对音乐各要素,如节奏、旋律、音色等的考虑,也包括在影像创作中对音乐的整体建构、音乐的特点和功能的设置以及整体的审美价值等问题。这是建立在电影蒙太奇语言、视觉符号造型及运动、音乐的综合审美等多领域交叉点上的一个全新的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人类的未来。孙耕民著的《新创儿童歌曲集》写作了几十首适用于幼儿园、小学低年级儿童演唱的歌曲,期望有一两首能为儿童们所喜爱,也期待着音乐节同仁撸起袖子,创作出更多的水平更高、质量更好的儿童歌曲。
近年,随着老年社会的到来,各种中老年合唱团(队)及其他中老年文学艺术团体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为适应这一形势的发展,编者收集了“中外新老”近百首合唱作品,编辑成了这一精华集。考虑到社区合唱团的水平不一,大都以娱乐为主的客观情况,特邀请工作在音乐教育第一线的老师,为大部分曲目进行了重新的简化编配,就是让大家在没有压力的状
《道书存见音乐资料研究/宗教·哲学与社会研究丛书》首次对道书所载音乐资料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挖掘整理,发现大量学术界素未得见的内容,并按历史阶段对之分类摘译分析,初步建立起可靠翔实的道乐资料库;又由此展开研究,理清了道乐历史发展脉络,纠正了学术界的诸多疑难和不正确观点,为扎实的道乐史研究奠定了基础,有助于
《中国音乐学院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全国通用教材(第2套):古典吉他(1级-7级)》已经使用多年,对我考级委员会的考级工作以及报考参加我院考级的考生的训练和考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深受广大考生及辅导老师的好评。作为*音乐教育的高等学府,面对全国音乐考级活动众多的参加者,有责任和义务向公众不断地提供权威、实用、使用方便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