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乐府风笺》15卷,附补遗,选录汉魏乐府诗156首。从诗歌角度看,黄节认为乐府诗中”《雅》亡而《颂》亦仅存唯《风》为可歌耳”,“兹篇所采,皆汉魏乐府《风》诗,故曰’风笺’”。所以,汉诗以乐府所采民间歌诗为主,都属于乐府的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曹魏乐府选录自曹操至嵇康等人的作品。各诗笺释均有解题、笺注和音释等几部分。取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赋学专著。其内容详古而略今,论辞赋之源流,品评名家名作,兼考证辨析。《纲要》分十五章。首章总论辞赋的渊源与分类;以下十四章分论先秦、西汉、东汉、魏晋、六朝、唐宋辞赋,提纲挈领,分析简明。陈去病是近代诗人,南社创始人之一。他一生潜心诗文与乡邦文献,除了潜心研究诗学以外,对辞赋的由衷热爱也让他走上了大家之路
《诗言志辨》为朱自清先生诗论专著。爬梳上至春秋战国时的“诗言志”说,下至汉代的“诗教”说,从“比兴”到“正变”,贯穿四条诗论发展的历史。着重从理据角度阐明了“诗言志”的中国诗学传统。朱自清在书中引用大量诗篇及诗论原著,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文字清隽,论证缜密,公认为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之作。《诗言志辩》是对“诗言志”这一概念
本书《诗学纲要》共十九篇。书中首先阐述诗之名义,然后大致以朝代为纲,历述中国传统诗歌的发展过程。作者对诗学的定义可以说非常独到,他认为诗学的研究对象应为广义的诗,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狭义的诗与词中。他一生潜心诗文与乡邦文献,除了潜心研究辞赋以外,对诗学研究的由衷热爱也让他走上了大家之路。本书关于诗学的论述虽然不及全面的诗文
全书首为总论,继而分论骚、赋、七、骈文、律赋、诗、乐府、词、曲9种文体,各体不加节题。以文体为纲,作品为纬,朝代简明标举。各代内容安排以有无变化为轻重,注重其“结晶品”,如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详略颇有悬殊。在作家作品上,多选取各代有关文体丕变者叙述,非以名家为准。观念上,认为纯文学乃“唯美”的,唯美的文学功用在精
《文学论》是刘永济最早出版的一部学术著作,也是20世纪初叶较早问世而又较有影响的现代意义上的文学理论著述,有着很大的影响。所附录的《古今论文名著选》,实为一部文论选。《墨识录》三卷,是刘永济先生晚年的读书笔记。本书末附“论文拾遗”,收入作者未曾收入各种专集的散篇论文十数篇。从文化视野看,刘永济主张中西文化的融合;他以“
美国诗人简·赫斯菲尔德(JaneHirshfield)是当代英语世界中极富声誉的女诗人,其诗作亦受到中国古典与日本诗歌影响,带有浓郁的东方风味。她擅长以理性、克制的诗思和简练、富有哲学深意的语言揭示日常生活中潜藏的智慧和哲思,提醒着人类与自然之间紧密而互为因果的关系。她极具个性的写作风格能为读者带来不同层次的诗歌养分,
《牡丹亭》是明代传奇小说,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之一,被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杜丽娘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令无数人感动,甚至从明到清有许多女性读者因感伤杜丽娘而心碎至死,真正是中国传奇小说的最高峰。本版本的注释者俞为民对中国古典戏曲颇有研究,著述颇丰。本书稿即是他对明代汤显祖名著《牡丹亭》进行注释、配图的普及读物。注释
本书是傅斯年先生在1927年担任中山大学教授为学生讲授《诗经》课程时所写的讲义。该讲义涵盖了《诗经》研究史、《诗经》研究方法、《诗经》的地理、《诗经》的艺术性、《诗经》的文学手法等多方面内容,显示出一个具有深厚国学积淀和系统西学思想素养的学者的学术眼光。此书以讲义名之,其实称为“《诗经》通论”也不为过。其中涉及《诗经》
本书为历史学家杨念群的杂文合集,文字纷繁,包括“览史”“阅世”“为学”等方面的随感。作为历史学家,作者往往由历史延宕开去,杂议藏匿于史书中的细节故事,所述多是“反常识的历史观”。“反”是对应的意思,在作者看来,常人对历史认识的种种褊狭已成窠臼。作者将此复原至历史空间中,重审检视,提请文质之辩,再议流品度人,探访那些已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