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学科发展历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平台建设、未来展望为线索,以西北大学考古学科“三位一体”的学科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为特色,通过讲述西北大学考古学科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积极为文博行业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成果,呈现了西北大学考古学科的发展历史,体现了西北大学作为中国考古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镇,其考古学科在百年中国
《俯瞰人类文明:中外航空航天考古发现与研究——国博遥感考古年会(2016—2018)论文集》涉及的研究对象覆盖了史前聚落遗址、早期城市及历史时期城址、大型陵寝墓地、军事防御遗址、航运及驿站遗址、岩画与大型地画遗址等利用传统方法难以获取全面信息的考古遗址,尤其是为大遗址考古研究提供了新资料。赋存环境包括平原绿洲、沙漠戈壁
本书是以重庆考古为主题、以向重庆公众介绍考古知识为宗旨的文集。追溯过往,定位现在,解密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一直是考古的一项重要使命。然而,由于考古工作内容本身体系庞大,分支交错繁细,对专业要求度高,对技术需要性强,同时考古工作过程艰巨且漫长,枯燥且耗神,导致长期以来,考古在大众眼里时常处于一种扑朔迷离的状态,甚至大众对考
本书时间跨度自19世纪50年代至今,收录了专业论文及研究报告共计41篇,理顺了70年来考古绘图工作在我国考古事业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包括近年来利用新技术创新发展的实践应用。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考古绘图的方法与技术,第二部分为遗迹、遗物造型艺术研究,第三部分为遗迹、遗物复原研究。
本书是海洋考古学先驱基思·马克尔瑞的一本经典学术著作,该书对海洋考古学领域的研究和实践进行了总结,为深入了解海洋考古学的历史、理论、方法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至今仍然具有长期的影响力和持久的学术价值,在海洋考古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本书中,作者对海洋考古学进行了定义,一方面强调了水下工作的独特性;另一方面给出了对
《远东考古博物院汇刊》创刊于1929年,每年1卷,是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远东考古博物院(ostasiatiska,Samlingarna)的出版物。本著作以考古学为主,兼及艺术、史学、文学等,多为一般中国学学者必读的论文。撰文用英文,间用德、法文。安特生(J.G.Andersson)、高本汉(K.B.J.Karlgre
巴蜀身体图符研究(L)
本书内容包括:小豆豆和小辫子、拜访阿加乌加族、石器时代的住处、石器时代的厨房、狩猎、石器时代的影院、客人、来到中石器时代、截然不同、河流下游、新石器时代的惊喜等。
本书通过与保罗·克罗宁的对谈,全面回顾了赫尔佐格四十余年的电影生涯,包括《阿基尔:上帝的愤怒》《陆上行舟》《在世界尽头相遇》等代表作品的创作经历与冒险故事。
“纪录小康工程”中央丛书(44册)精装(3箱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