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农业绿色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采取室内实验与室外试验相结合、机理研究与技术应用相结合、微观研究与宏观分析相结合,以及试验与模拟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分析了再生水非充分灌溉对中轻度镉污染土壤理化与生化特性的影响,阐明了再生水分根交替灌溉提升中轻度镉污染土壤性能的调控机制,构建了基于作物正
本书通过系统的土壤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识别了我国西南贵州省喀斯特地区重金属、稀土元素和有机碳、有机氮的分布特征,同时识别了有机碳、有机氮同位素以及铁、铜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结合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植物系统有机氮、碳同位素的变化特征,揭示了土壤碳、氮的耦合关系。率先将铁同位素和铜同位素应用于我国喀斯特土壤物质循环的
本书是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湖南分院粮食安全气象服务专项培训建设成果之一,在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举办的面向全国的粮食安全气象服务轮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书首先概述了粮食生产的现状、精细化农业气象服务对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及观测和调查这两种农业气象情报的主要获取方式。然后,详细得从农业气象观测的要求、类别、方式、技
本书是在新农科背景下,针对农学类专业的本科生同学,展开一系列基础化学理论与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应用实践后,所得到的成果梳理与问题总结。重点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总结与梳理,内容含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基础化学实验等,涉及农学、园艺、茶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机
新型肥料是在传统磷肥、氮肥、钾肥等产品的基础上,添加有效助剂,以新配方或新技术制成的,能够显著提高肥效的新品种。本书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缓控释肥、生物炭基肥、水溶肥、商品有机肥、微生物肥料、专用叶面肥、微量元素螯合肥、气肥、纳米肥料等新型肥料在研发与施用方面的研究热点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对新型肥料研究时间分布、新型肥
土壤微量营养元素包括了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铁、硼、锰、铜、锌、钼、氯等元素,在土壤中存在的浓度低,担不可缺少。近年来,土壤微量营养元素的缺乏导致的作物生长发育不良等现象突出,而过量的铜、锰、锌等元素,往往作为重金属污染来源,同样危害作物的产量与品质状况。微量元素在土壤中的循环与转化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与热点问题。本书基于文
土壤,从远古开始就和地球一起演化。土壤和生命相伴而行,推动了地球生态系统的繁荣和多样,由此,土壤从开始就具备了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地球生命体必不可少的“皮肤”。土壤作为地球的“皮肤”还有数不清的生态环境功能,涵养水分、净化水质、消纳污染物,等等。土壤通过维系复杂多样的地下生态系统来支撑整个地球生命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及
本书积极回应国家双碳战略,将油气资源开发所涉及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等非市场领域问题纳入经济研究视野,将多学科理论运用到油气资源开发环境规制研究中,提出具体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重构建议。首先梳理了国内外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现状及实践,对比分析了开发建设期和开采期对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表现;其次建立了
本书深入研究了乌梁素海湿地土壤与沉积物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与基质理化特性的关联,通过概述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分析了不同植物群落下基质理化性质的差异及其相关性;通过传统培养方法,调查了湿地土壤及沉积物中可培养微生物的数量与分布特征;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湿地细菌群落的多样性、优势类群及其与基质条件的关系。本书不仅丰
为展示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黑土地保护研究团队在过去十几年探索保护性耕作技术,为黑土地保护做出的贡献,特编纂此画册,以飨读者。该画册记录了过去十几年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黑土地保护团队与其它科研院所合作,在保护性耕作“梨树模式”研发过程中开展试验布设、数据监测、野外调查、实施效果评价等工作。通过众多硕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