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教育部环境类专业""九五""、""十二五""规划教材。本书作者凭借自己长期在环境科学,尤其是在环境管理学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实践,系统构建了环境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阐述了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和技术支持方法,对区域环
由建设垃圾焚烧项目引发的邻避危机是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副产品,也是社会治理失灵的表现之一,不仅严重威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和身体健康,而且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本书以化危为机的新思路,针对垃圾邻避危机的演化机制、识别模型、转化路径和效能评价等瓶颈问题开展研究,有助于垃圾邻避危机的精准识别、快速评估和决策应对,为建设生态环境重大风险防
结合环境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与贸易隐含碳理论,《碳不平等的测度与机制:基于贸易隐含碳视角的分析》解释了我国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碳不平等的成因。通过对投入产出模型的开发拓展进行省级碳排放量的核算,结合投入产出分析和生活方式分析进行微观家庭碳足迹核算,获得了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碳排放数据。基于对以上数据的分析,回答了“我国是否存
本书系统介绍水稻长势及病虫害监测预警方法及应用,主要内容包括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水稻种植区提取方法、基于无人机高光谱的水稻叶绿素含量估算方法、产量估算与稻曲病监测、稻飞虱种群动态规律分析与预报方法、水稻药肥精准施用大数据平台的设计与研发。
本书以探索成渝地区中长期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及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数据,识别影响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的关键因素,建立大气污染排放和空气质量的响应关系。针对成渝地区清洁能源(水电、天然气、页岩气等)资源丰富、城乡发展两极分化状况下产业结构及布局不合理的现状,设计基于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约束的清洁能源利用和产业升
本书全链条清晰地展示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我国大气污染的急性健康风险研究”项目的重要成果,包括大气污染对人群死亡、发病和症状的急性影响,大气污染物急性健康风险评估、预警、可视化等关键科学技术的研发,相应的工具包、技术规范和平台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应用,以及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研究等内容。
本书以“重大工程环境管理与绿色创新”为主题,遵循“机理探究—影响评估—机制建立”的研究逻辑,从弃渣场、施工道路、隧道涌水、植被修复四个方面,跨界融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机器学习、云模型、数字孪生、水文分析等方法与技术,系统分析了重大工程建设与运营对项目所在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机理,识别并评估了重大工程建设与运营过程中的生态环
本书是环境工程主干课程短学时系列教材之一,根据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相关课程基本要求编写。其总体设计针对当前各校学时缩短和教学改革的情况,全面整和教学内容,突出本学科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性,强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本书系统介绍物理性污染的基本知识,阐述了噪声、振动、放射性、电磁、光、热等物理因素污染的物理性污染规律、评
本书第一版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并荣获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本书第二版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本书第三版是在前两版的基础上,根据当前学科发展和教学需求,由中国工程院钱易院士和唐孝炎院士主持修订而成。本书共分三篇,上篇,当代资源、生态与环境问题,分设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环境污
本书聚焦山东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实践,介绍了水文的重要基础性作用,基于流域水生态过程,识别流域的重要不同级别的生态斑块系统,维持降雨-入渗-蒸发的垂向水文循环及降雨-径流-河流的水平水文循环,优化生态布局,修复流域水循环,给出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框架和流域水生态健康安全评价方法,提出了遵从河流水系的演进规律,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