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喜逢将蔡胡之争放入《红楼梦》的经典化叙述中,也是具有一番苦心的。《红楼梦》的经典地位无人置疑,它作为一座文学高峰,只立千古,其典范意义超出了文学的范围。围绕着《红楼梦》,红学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文学的范围,与历史学、政治学、美学、文化学、传播学、译介学等相交叉,多学科协同使红学成为跨学科的存在,使其学术方法、学术成果
本书依据著名学者束景南先生《阳明诗赋编年笺证》的书稿,选取阳明先生各个时期的代表诗作一百四十余首,进行逐字逐句的讲解和赏析,精准地解读出王阳明诗歌的内涵。通过解读诗歌的方式,完整而真实地勾勒出阳明先生的情感心路历程,较为准确地刻画出阳明心学的发展线索。一般阳明心学爱好者,可以通过阅读本书,了解更加真实的王阳明;阳明心学
《去有花的地方》是菜场女作家陈慧新作,记录了45岁的她决定走出菜场,跟着养蜂人到几千里外追花养蜂的经历她生活在农村,28岁开始在小镇菜场摆摊谋生,半辈子围着家和孩子打转,自认不喜欢出门。她从没想过,有一天会冲动到跟着养蜂人开始一场3000多公里的远行。 在江苏弶港,她遭遇十级狂风,先是闪电跃然而出,一道接着一道,风瞬
本书稿包括唐诗之路及相关研究学术论文,涵盖唐诗之路的文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化等各种内容。提倡理论研究、史实考证、史料发掘、文献整理、作家作品研究等各种方式,立足于诗路,面向各个领域的学科融合与学科交叉研究;立足于唐代,面向通代的学术渊源和学术影响研究。拟刊发卢盛江《孟浩然浙东之游研究》、戴伟华《地域文
这本集子收录了刘志宣近年来创作的中短篇小说,题材范围触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达了当下作家最关心的主题和感受:理想和现实、撕裂和弥合、迷失和寻找,焦虑和抚慰。作者将他独到、精细、深刻的观察和体验渗透到笔下不同的故事和人物中,以其精巧的构思、耐人寻味、鲜明生动地描写,活现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和人性的隐秘,给人以牵动灵魂的
关于明词的价值判断,从一开始就指向一个颇为棘手的学术命题:即明词在二百七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是否形成了与唐宋词有以区别的自家面目或自家特色?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认定明词在特定的文化生态视域下,确实形成了堪称特色而不仅仅是缺点的异量之美,那么其内涵及其成因又当如何界定与分说?本研究围绕这两个主线问题展开。 结合对
《猫鱼》是电影人陈冲的非虚构长篇作品。祖辈与母亲的故事、平江路老房子的岁月,小花摄制组大篷车的日子,独自踏上异国留学之旅,每一部电影不为人知的幕后,生命中的爱与痛楚、挣扎,经由作者的回望,跃然纸上。写家族故事,是独特的上海叙事、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从《小花》到《末代皇帝》《意》《太阳照常升起》等等的银幕前后,是电影艺
书稿为作者旧体诗词自选集,是从作者已出的《春晓斋诗词集》《闻啼鸟吟稿》等诗集中遴选作品编纂而成,共选诗词三百首,其中诗一百九十四首,词一百零六阙。大体按诗之五绝、七绝、五律、七律,词之小令、中调、漫词编为七卷,各卷均以诗词写作时间先后排序。题材主要包括三类:一是时事感怀之作,二是山水怡情之作,三是异域观光之作。诗词细腻
《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自30余岁开始写作,直至晚年才集腋为裘,成此孤愤之书。全书分十二卷,凡四百九十四篇。全书大多采用传奇手法来描写志怪的题材,融物性、神异性、人性于一体,塑造了一系列花妖狐魅的艺术形象,既生动描写了个人渴望解放和追求幸福的喜怒哀乐,也深刻揭示了现实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世态炎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