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五代史》,宋欧阳修撰,记载自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共54年的历史。全书共七十四卷,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世家十卷、十国世家年谱一卷、考三卷、四夷附录三卷。本次校注以百衲本为底本,以中华修订本、宗文书院本、殿本为通校本,并广泛吸收学界的校勘、研究成果,对五代时期人物、地理、职官、礼制、
《北齐书》,旧题唐李百药撰,记载自北魏末年高欢起兵至北齐灭亡(577)共50余年的历史。全书共五十卷,其中本纪八卷和列传四十二卷。本次校注以百衲本为工作底本,参校宋刻元明递修本、南监本、汲古阁本、殿本、金陵书局本等重要版本,并参考其他史书及相关墓志、出土材料考订人物、史实,注释人物、职官、地理、典章制度、典故等。
《荣县通志》分为文言简体卷和白话本卷。前者以赵熙民国版为"蓝本",断限从东周到1911年。纵以时间为经,横分天文星野、制度沿革、道里山川、秩官政绩、学校文化、礼教风俗、名人乡宦和艺文著述共八类,兼及经史地志,去其繁芜,条其门类,重在求实、通达与存史。编纂一部具有存史、资政、创新性的图文并茂的州县通志。白话卷则在此基础上
《荣县通志》以赵熙民国版为"蓝本",断限从东周到1911年。纵以时间为经,横分天文星野、制度沿革、道里山川、秩官政绩、学校文化、礼教风俗、名人乡宦和艺文著述共八类,兼及经史地志,去其繁芜,条其门类,重在求实、通达与存史。编纂一部具有存史、资政、创新性的图文并茂的州县通志。白话卷则在此基础上进行现代译写,断限则在文言卷上
光绪《嘉兴府志》,八十八卷,首二卷。清代许瑶光修,吴仰贤等纂。原刻本为光绪四年刊。嘉兴地区历史悠久,然历代记载多有不详和外误。许氏遂奉敕修纂是书。卷首二卷为巡典、天章,记历代皇帝游历嘉兴始末及题字勒石。正文八十八卷详叙嘉兴建置、疆域、城池、公署、学校、坛庙,山川、古迹、寺观、仓恤、风俗、物产等。凡前代史籍有关嘉兴记载,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敦煌是希腊文化、埃及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华文化交会的圣地,敦煌莫高窟是不同地域文明交融的艺术时空隧道。《敦煌艺术大辞典》正是一个展示中华文化独特艺术魅力、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全书收录敦煌艺术领域词目近3000条,图版1000余幅,分门
本墓为西汉长沙国第二代长沙王之子沅陵侯吴阳的墓葬。墓葬的年代为西汉早期,墓葬的规格很高,其棺椁结构为一个椁室加一棺和两个外藏椁。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有漆器、铜器、印章等,尤其是墓中出土的大量珍贵竹简,有《上计簿》、《闫昭》、《闫氏乘日》和《食方》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重庆市忠县中坝遗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书中分别就该遗址新石器时代、夏商、周代、汉代、两晋南朝、隋唐、宋元及明清时期遗存进行归纳、总结与研究,内容涉及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地理学、地质学及生物学等学科,重点总结了三峡渝东地区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各阶段的文化特点,是配合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最重要的
本报告是清凉寺窑1988至1998年的三次考古发掘成果。通过对考古资料的初步梳理研究,认为清凉寺窑创烧于北宋早期,北宋晚期至金代为鼎盛时期,从元代开始逐步走向衰落,明代以后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清凉寺窑生产规模宏大,它不仅是中原地区北宋以来**的综合性窑场之一,其文化内涵也非常丰富。产品有白釉、白釉珍珠地、青釉、黑釉、白地
《近代日本对华调查档案资料丛刊》计划将国内各主要机构馆藏的近代日本对华调查文献综合开发、系统整理,按专题分类,分辑影印出版,并加以详细著录标引,以供学界使用。第四辑的主要内容为农业调查,系国内首次将近代日本对华农业调查的档案资料系统梳理出版。全书收录文献约700种,细分若干子专题,包括农业政策、方针计划、机关团体、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