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文献集成·初编》共200册,为《八闽文库》出版工程首批成果。采用传统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编次,影印唐代至民国初福建人著述与有关福建文献凡217种,含稿本76种、抄本88种、珍稀刻本52种、油印本1种。所收文献如清陈迁鹤《珍山陈庶子易说》清抄本、清张甄陶《正学堂五经通解》稿本、清王庆云《王文勤公奏
《周书》,唐代令狐德棻主编,参加编写的还有岑文本和崔仁师等人。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诏修梁、陈、齐、周、隋五代史,令狐德棻与岑文本、崔仁师负责撰北周史,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周书》共五十卷,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而史论多出于岑文本之手。贞观十年与《北齐书》《梁书》《陈书》《隋书》同时进呈皇家。本书记载了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撰,记载自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共54年的历史。全书共七十四卷,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世家十卷、十国世家年谱一卷、考三卷、四夷附录三卷。本次校注以百衲本为底本,以中华修订本、宗文书院本、殿本为通校本,并广泛吸收学界的校勘、研究成果,对五代时期人物、地理、职官、礼制、
《北齐书》,旧题唐李百药撰,记载自北魏末年高欢起兵至北齐灭亡(577)共50余年的历史。全书共五十卷,其中本纪八卷和列传四十二卷。本次校注以百衲本为工作底本,参校宋刻元明递修本、南监本、汲古阁本、殿本、金陵书局本等重要版本,并参考其他史书及相关墓志、出土材料考订人物、史实,注释人物、职官、地理、典章制度、典故等。
《荣县通志》分为文言简体卷和白话本卷。前者以赵熙民国版为"蓝本",断限从东周到1911年。纵以时间为经,横分天文星野、制度沿革、道里山川、秩官政绩、学校文化、礼教风俗、名人乡宦和艺文著述共八类,兼及经史地志,去其繁芜,条其门类,重在求实、通达与存史。编纂一部具有存史、资政、创新性的图文并茂的州县通志。白话卷则在此基础上
《荣县通志》以赵熙民国版为"蓝本",断限从东周到1911年。纵以时间为经,横分天文星野、制度沿革、道里山川、秩官政绩、学校文化、礼教风俗、名人乡宦和艺文著述共八类,兼及经史地志,去其繁芜,条其门类,重在求实、通达与存史。编纂一部具有存史、资政、创新性的图文并茂的州县通志。白话卷则在此基础上进行现代译写,断限则在文言卷上
光绪《嘉兴府志》,八十八卷,首二卷。清代许瑶光修,吴仰贤等纂。原刻本为光绪四年刊。嘉兴地区历史悠久,然历代记载多有不详和外误。许氏遂奉敕修纂是书。卷首二卷为巡典、天章,记历代皇帝游历嘉兴始末及题字勒石。正文八十八卷详叙嘉兴建置、疆域、城池、公署、学校、坛庙,山川、古迹、寺观、仓恤、风俗、物产等。凡前代史籍有关嘉兴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