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东汉到民国间碑志九百余种,皆为近年新出土或以前出土未曾著录的墓志,极具文史及书法价值。每种墓志从墓志名称、首题、墓志尺寸、志盖文字及尺寸、卒葬年月及撰书镌者、出土时地等六个方面为读者提供精确的描述,使这些碑志文献真正起到“校史书之谬误、补典籍之缺失”的作用。
李习文、刘天明、张玉梅等人于2018年先后主持整理了《民国时期宁夏文献集成第一辑》与《民国时期宁夏文献集成第二辑》,对民国时期的宁夏文献进行了较全面的爬梳。但在之后的研究工作中,他们又搜集到一些可资研究的文献。其中一部分,可作为前两辑的内容补充;而另一部分,则是近年搜集整理到的账薄、粮薄及地籍册等档案文献,其中部分属首
本书以1911年10月爆发的武昌起义为中心,从当时影响较大的《申报》《大公报》《政府公报》《中华民国公报》《内阁官报》《顺天时报》《奉天公报》《东方杂志》《民立报》《民立画报》《刍言报》《神州日报》《时报》《时事新报》《新纪元星期报》《庸言》《真相画报》《实业杂志》《铁道》等19种国内时政类中文报刊中辑录出8000余条
司马光撰《资治通鉴》294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经事纬,要言不烦。又参校所采诸书异同,为《考异》三十卷,明所以去取之意。元丰七年(1048)奏进,元祐元年(1086)下杭州镂版。至宋元之际,胡三省为之作音注。此为胡注传世第一刻本,半叶十行,行二十字,注文小字双行。四周双
《黄帝文化大典》以黄帝对中华文明的开创与伟大贡献、历代对黄帝的祭祀与缅怀、颂扬等为研究对象,包括《黄帝与中华文明》《黄帝祭祀文化》《黄帝的祭典》《黄帝祭文集》《黄帝颂》《黄帝的传说》《天下第一陵:中华文明的标识》《黄帝文化遗址图志》8卷,该套书的出版是对黄帝文化的第一次系统化归纳和整理,是黄帝文化出版的集大成,同时也是
《[無錫]錫山秦氏宗譜》,清秦本始等纂修,清乾隆十一年(1746)刻本。 該譜共十一卷首一卷六冊。卷首序文、凡例、宋元世系總圖、錫山世系總圖,卷一世系前集,餘卷均為分支世系。始祖觀,字太虛,改字少遊,學者稱淮海先生,揚州高郵武甯鄉左廂裏人。錫山秦氏宗譜的編撰由七世孫秦金於嘉靖戊子(嘉靖七年,1528年)始創,雖歷年多
我国地域辽阔,山川秀丽众多,特别是那些文化、历史、宗教沉积很深的名山,更加倍受人们的关注。山志文献全面详尽地反映了该山地区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此书收录了《华山志》、《泰山志》、《九华山志》、《武夷山志》、《普陀山志》、《黄山志》等十余种名山。这些山志中所反映的山图、形胜、建置、山产、人物、灵异、艺文、诗赋,在历史
《北京志·工业志》是《北京志》的分志,由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承编,北京市产业经济研究中心志鉴编辑部承担具体组织编纂工作。本志的记述年限是从1999年至2010年共12年,部分内容略有上溯和延伸。共9篇38章153节以及概述、大事记、首钢搬迁调整专记、附录和志补,约155万字。涵盖了北京地区工业改革调整与转型发展、电子信
为了全面、系统地报道发掘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门成立了报告撰写小组,成员有王巍、王学荣、何毓灵、印群、牛世山、岳占伟、唐锦琼、李志鹏。以王学荣为主草拟了报告的大纲,撰写组多次召开会议,细化大纲和讨论编写体例,协调相关工作,推进工作进度等。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之初,小组成员们低估了工作难度。随着工作的开展,大家均
《淅川下王岗:2008~2010年考古发掘报告(全三册)》是一部全面系统公布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2008年至2010年发掘成果的考古报告。下王岗遗址这一阶段发掘面积为3002平方米,发现了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西周等不同时期丰富的考古学文化遗存。西周时期遗存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研究早期楚文化考古学材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