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自古就属于中国。 在浩瀚的历史文献中第一个提到南海的是《汉书·地理志》,里面记载了我们的祖先从徐文、合浦也就是现在的广东、广西沿着海路到南海诸岛从事海产捕捞并与东南亚国家地区的人民友好相处往来。 中国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主权和管辖权的确立,是由于两千多年历史的发展,奠基于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在南海的辛勤耕耘和利用
本书分20册,以2015年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南京大屠杀档案》为素材,包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舍监程瑞芳女士记载南京大屠杀事件的日记、南京审判日本战犯军事法庭京字*号证据的16幅日军暴行的照片、国民政府国防部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档案、南京大屠杀案市民呈文、美国牧师兼南京国际安全区委员约翰·马吉拍摄的有关南
益阳市区跨资水南北两岸,北为新城区资阳区,南为老城区赫山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南部为冈峦起伏的丘陵台地,东、北部则为洞庭湖平原,益阳市地处雪峰山向洞庭湖的过渡地带。黄泥湖墓地坐落在益阳市赫山区西北部,北临资水。资水在这里形成一个河湾,河湾的东南部有由丘陵发育的志溪河流入资水,使这一带形成三面环水的地貌。墓群便分布
《山东临淄战国汉代墓葬与出土铜镜研究(套装共2册)》分两大部分。*部分概括介绍了临淄战国、汉代墓葬与铜镜的出土情况,综述了不同等级的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的特点,列举了战国、两汉时期大、中、小型墓葬不同的表现形式。将筛选的684面铜镜,依据铜镜的镜体、主题纹饰及铭文的不同,划分为17类。每一类型的铜镜,按照时代的先后顺序,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陆](套装上、中、下)》收录之筒牍皆为现场考古发掘所获,大致位于发掘清理区Ⅱ区a段的一部分与b段的大部分,共计6174枚,其中竹简6162枚,木牍6枚,竹牍2枚,木楬4枚。大部分简牍成卷册状态,但受井壁坍塌及建筑施工的影响,亦有近千枚竹简已散乱。由于其他工作较多的原因,《长沙走
本书是一部反映明清时期闽台关系的档案文献图片集成之作。全书以中国第*历史档案馆所藏明清时期宫廷所存涉及闽台关系的各类官方文献为基础,配以相关的历史图片,以时间为脉络,从治理经营、科举教化、整饬营伍、协力御敌、变革自强等多方面,为读者展示了明清时期闽台两地的诸多情况,还原那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便读者准确能够清晰了解时
本书是由著名学者李学勤和出版家郭志坤联合主编,由新生代中国学者撰写的可信又通俗的中国历史。从夏商周三代写起,一直到*末的王朝清朝为止,以十二分册完整展现古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分别是《中华文明的开端:夏》《镌刻在甲骨上的史诗:殷商》《封邦建国的礼乐世界:西周》《大国争霸与士的崛起:春秋》《百家争鸣的大变革时代:战国》《大一
本书分四卷,内容包括:平阴疆域图、县城图、星野、疆域、城池、学校、武庙、寺观、古迹、风俗、时令、山川、八景、桥梁、渡口、牌坊、物产、杂志等。
《黑图档·乾隆朝(部行档)》
《闽台历代方志集成》包括《福建省志辑》《台湾志书辑》《福建府州志辑》《福建县厅志辑》4辑。其中《福建省志辑》《台湾志书辑》汇辑福建历代(截至1949年)和台湾历代(截至1895年)所编的省、府(州)、县三级地方志书,是从历代刊刻的81个刊本中精心筛选出的51种珍贵文献,共138册106752面。内容涉及闽台两地历代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