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窑遗珍》中收录的几乎都是从欧美日本等国回流的官窑精品,有的从佳士德、苏富比、邦瀚斯等国际大拍卖公司拍来的,有的接手于国外收藏家和收藏机构,可以看见,大多是“如新的旧器”,呈现出到代官器特有的“紧皮亮釉”的温润包浆。所谓“紧皮”即釉面经上百年岁月的风化后,浓缩成极薄的皮紧贴胎面的发出像玻璃光泽的光亮釉面。这是新仿达不
《日本藏朝鲜史地文献珍本汇刊》主要收藏两类文献,一类是朝鲜人用汉文书写的作品,如柳得恭《四郡志》,是一部有关朝鲜民俗的重要文献;另一类是朝鲜以外其他国家作者用汉文著述有关朝鲜的作品,如(明)董越《朝鲜赋》。这些文献在不同层面上记录下朝鲜不同时代的历史、地理、风俗。
《日本藏中国西南地理文献珍本汇刊》集中收录了中国西南地区的珍稀文献,文献来源于地方志、官修文献、私纂文献、个人游记和笔记,底本由中国历代刻本和抄本、日本历代刻本和抄本构成,或为图、或为记、或为经,内容丰富,且版本珍稀。
本汇编越南卷汇集资料以元明清时代文献为主。诸如《宋史?交趾传》的双方封贡关系。元代试图要求安南服从的征战媾和事情在《元史》的《安南传》和《占城传》多有记载。明朝干预安南事务,甚至一度将安南设为行省,及安南的反抗,不仅在《明史?安南传》中有记载,而且在《议处安南事宜》、《平定交南录》、《驭交记》、《交黎剿平事畧》、《安南
中印两国都以文明古国著称,《佛國記》、《大唐西域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等文献就是两国古代交流的见证。但是因地理原因,中印两国在古代来往并不密切。只是到了近代,两国关系才日益密切。这与英国占领印度并试图向西藏扩张有关。在这个过程中,西藏与英属印度一方面有商务往来,如《西藏开邮与印度交换邮件照会英使案》、《乙巳考察印
西域是中国史书中古老概念,以汉代张骞通西域而广为传播。《史记?大宛列传》、《汉书?西域传》、魏书?西域》、《北史?西域》、《隋书?西域传》、《新唐书?西域列传》、《明史?西域传》等正史都以本朝视角记述了西域史地及社会民情。各朝因交流深度广度有差异,对西域的范围的界定也比较模糊。例如,《西使记》、《西游录》、《长春真人西
日本与中国并不接壤,交往历史却以一衣带水而悠久。从徐福、鉴真的东渡到频繁的遣唐使,反映了往来的密切。宋元以降,中国对日本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因为有日本失意武士及中国走私商人的冒险,明代倭寇问题严重困扰政府和地方。入清以后,中日关系发生新的变化。日本从视清朝为狄夷到明治维新强国后与中国争锋,迫使中国官员、士子刮目反思
按资料分布和研究需要,本汇编从繁复的传世古籍中搜爬、整编相关素材。其中既有人们熟悉的经典文献,又有较为冷僻但很重要的资料。系统地刊布专题资料,不仅可以还原中国周边交流历史概况,而且还可以配合深化研究“一带一路”,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从点到面的专题研究原始资料。
东汉时期已经出现中缅两国官方交往记载。宋仁宗庆历四年,缅甸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蒲甘王朝(1044一1287年)。据中国史籍记载,蒲甘王朝曾两次遣使访华。1287年,元兵自云南地区进攻蒲甘国,蒲甘城破,蒲甘国成为元朝的藩属。蒲甘国衰败导致领土分裂。掸族乘势发展,1368年在缅甸东部阿瓦建立阿瓦王国。孟族也在
蒙古高原自匈奴以降的游牧民族历史,最终为蒙古民族继承。大蒙古国转入元朝以后,元史又成为中国历史一部分。北元蒙古与明王朝对峙270年,使女真-满族得以崛兴。清朝最终将明朝和北元蒙古并入大清帝国版图。清朝的差异化同治使得蒙古基本保持自治。其中喀尔喀蒙古(外蒙古)因与俄罗斯接壤尤为特殊。在20世纪前半页复杂的国际环境里,外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