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战时政治》为《中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之一,对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期间(1937年至1947年),在交通建设方面的主要政策方针、法令,建设进展及成果的各类档案文献进行了辑录与整理。书稿突出了存史的重要价值,反映了1937年至1947年国民政府在交通建设方面,尤其是抗战时期交通建设的情况,反映了当时中国
“中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是一套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首都——重庆的历史资料丛书,由《中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战时政治》《中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战时经济》《中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战时文化》《中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战时教育》《中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战时科技(上、下)》《中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战时外交(上、下)》《中国战时首都档案文
在编辑《中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反轰炸(套装上下册)》的过程中,我们本着全面反映、突出重点的选编原则,对馆藏40余万卷抗战历史档案进行了全面查阅,重点查阅收集了馆藏有关“重庆大轰炸”的档案4000余卷并对之进行梳理,选择其中的重点,汇编成册,分上、下两册出版。
《通州方志集成》在国内外收藏机构调研基础上,汇编通州地区历代方志,以年代为次汇集影印出版的丛书。编委会为每种方志撰写了提要,介绍、论述该志的编纂特点、版本流传、文献价值等。全书计收录自明代至民国现存的通州旧志十种,精装十三册,堪称迄今囊括全、版本好、质量高的通州地区方志集成。
本书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涵盖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代、辽夏金元、明清、民国八个重要历史时期,每卷紧密围绕该时期的丧葬观念、丧葬制度、丧葬习俗、丧葬设施、丧葬用品等中心议题,对我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殡葬历史进行了较为全面而客观的研究和阐释,重点探讨了殡葬史的相关层面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的“变”
《江南城镇通史(套装共7册)》按照时代顺序,就先秦至民国时期江南城镇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进行系统考察和分析,重点是结合此期社会环境的变化,从经济活动、社会状况、管理体制、文化生活等不同侧面,深入探讨江南城镇的发展形态与内在变革,揭示其时代特征和历史趋向,总结城镇与区域社会的内在互动关系。
本项目的全部内容是影印出版抗日战争爆发初期中国共产党“战时出版社”所出版的珍贵抗战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主要由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战时出版社”创办人向愚和刘雯夫妇编撰出版,记录了抗战爆发初期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抗战的主张,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及抗日战争统一战线政策,包括《抗战文选》(一至六辑),《晋北游击战争纪实》
季子祠、挂剑台位于山东阳谷县张秋镇运河之滨,旧有徐君墓,墓前建有是明清时期运河沿岸著名的历史古迹,今俱已废,有五体十三碑等文物留世,现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书所选底本为新近发现的清代中晚期拓片原本,也是目前仅见拓印年代*早的张秋挂剑台五体十三碑传世拓本。该底本原出自青岛市古籍书店,现为阳谷县一文史爱好者收藏。原书
栾丰实,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史前考古、考古学理论和田野考古,主持过泗水尹家城、邹平丁公、日照两城镇等发掘。《栾丰实考古文集(共4册)(精)》精选约120篇论文,分为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古代社会研究、考古学基础研究、史前经济考古研究、考古学专题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