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中国海疆旧方志(增编)》第五辑,按中国海岸线由北至南的顺序收集整理江苏沿海地区后,把上海地区单例为一辑出版。共收集当地地方志十九种,成书六十册。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图书馆通过对馆藏文献进行精心梳理,以边疆民族地区对外关系为主题,对相关文献进行整合,共收入民国时期边疆文献30种,以资学术研究。
本书是2014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项目名称:日本馆藏涉毛泽东档案的翻译、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4YBA145)的最终成果,同时也是《日本馆藏涉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档案及编译(1921-1945)》(第一辑)的姊妹篇。
本书全面介绍了中国城市的历史变迁、发展面貌、城市基础理论、城市资源、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生态环境、规划建设和城市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永陵南城址位于辽宁省新宾县永陵镇东南,始建于西汉,是玄菟郡所领三县中的高句丽县治址。上世纪,考古工作者对城址进行了调查与测量。2004~2005年,辽宁省考古所等对城址进行了5个年度的发掘,获得了一批重要资料。《永陵南城址发掘报告(套装上下册)》即将这批资料全部发表。
《枝江关庙山(套装共4册)》阐述了枝江关庙山遗址为包含大溪、屈家岭、石家河三种考古学文化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1980年发掘2053平方米。在主要的堆积层大溪文化遗存中,发现主要遗迹有房址25座、灰坑143个、成人墓和婴幼儿瓮棺葬110座,以及残居住面、残垫层、红烧土场地、灰沟等,出土
南海I号沉船发现于1987年8月,1989年11月首次开展水下考古调查,至2001年重启调查,再历经多次大规模调查,直至2007年整体打捞出水。南海I号沉船从其发现到调查再到打捞出水,可谓是中国水下考古发展史中的一段传奇,凝聚了诸多水下考古人的心血,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虽然,中国水下考古的发端并不是如
明长城资源调查是由国家文物局主持的长城保护工程(2005-2014年)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根据国家文物局、国家测绘局的统一部署,2007-2008年,宁夏文物局、宁夏测绘局组织区内文博机构的专业人员开展了为期两年多的明长城调查工作,取得了大量珍贵、翔实的调查资料和数据。
辉县路固汉墓群,是配合南水北调发掘的一处自西汉晚期到东汉中晚期的汉代墓地。共清理两汉时期墓葬140余座,出土铜镜100多面,其他铁器、银器、陶器、玉器等3000余件。这批资料,均有明确的考古背景,如出土环境、出土地点、共存遗物等,是不可多得的一批汉代墓葬资料。对这批汉墓资料的整理研究,可对豫北地区汉代墓葬制度研究提供重
阳翟故城位于河南省禹州市钧台街道办事处八里营村,是一处先秦至金元时期的遗址。2006~2007年配合南水北调工程进行了考古发掘,揭露面积8046平方米,遗存以金元时期为主,并有少量西周至汉唐的遗迹、遗物。共清理墓葬、灰坑、窑、井、灶、路、沟等各类遗迹1000余处,出土陶、瓷、铜、铁、玻璃、骨、石器及钱币等遗物近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