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国学经典普及文库,精装 国学经典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函封,无论何时,打开这个函封,我们就能读出那些闪烁着智慧的文化密码。因此,了解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上佳的途径就是阅读国学经典。《崇文国学经典普及文库》共30本,精选了中华传统文明中内涵丰富、经久流传的国学经典,包括史学的经典,文学的经典,哲学的经典,设计精美
本书内容包括金马寺、曹溪寺、圆通寺、华亭寺、太华寺、三清阁、黑龙潭、金殿、真庆观、土主庙、观音殿、兴国寺、法定寺、玉皇阁、慈云寺等。
地方志人物传记资料丛刊·西南卷
《禮記》鄭注版本以南宋撫州本爲最善,有《古逸叢書三編》影印本。越刊八行本之經注文本可與此媲美,而遠勝於余仁仲本、岳本以下諸本。《禮記正義》版本以南宋刊單疏本最屬珍貴,收錄於《四部叢刊三編》,而僅存八卷。越刊八行本之版本價值僅次於單疏,且具備全書七十卷。可見如今學者欲研習《禮記》鄭注,閱讀《禮記正義》,當以越刊八行本爲最
本套书均为古籍点校著作。点校和辑录的对象为中国历代文献中涉及重庆的相关史料,并首次对其进行了分类和系统的整理,共计约400万字,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稀见重庆地方文献汇点》(共上、下两本),主要辑录点校重庆地区明清时期的地方志文献;第二部分为《历史典籍中的重庆史料选辑》(共上、中、下三本),对《四库全书》中涉及重庆
本书按专题设卷,主要有如下四类:一是档案文书;二是专题文书;三是官方文书;四是其他文书;所收材料超半数是“秘”级资料,含特秘,极秘等,其余也都是非公开的内部文书,也有很多满铁手抄本和少数复印件;所辑内密文书,大部分出自满铁,兼有其他机关文书,这些文书几乎全都是站在侵略者的立场,为侵略扩张服务的,选编和刊出此类文书,可以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四史书之首,全书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五十二万余字,记载了中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长达3000余年间的历史。《史记》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典范。《史记》最初没有书名,世人称之“太史公书”、“太史公传”,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
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是一幅全景式的宏大画卷,从远古的洪荒、文明的诞生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丰功伟绩,朝代的更迭演绎了绵长的时代史,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1]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2]”。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1921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
本书精选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清代档案3200件,全部为蒙文。起自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止于清宣统三年(1911),由清朝皇帝、六部、理藩院、陕甘总督、绥远将军以及内蒙古、喀尔喀、青海、新疆、山西、陕西、甘肃等地盟旗、州县衙门行政机关发给阿拉善和硕特旗(以后简称阿拉善旗)衙门和阿拉善旗衙门呈报上述机关的来往文书及旗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