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于光绪五年(1879)设局修纂,光绪十二年(1886)成书,计一百三十卷。本书中用很大篇幅记叙了顺天府的水道、水利情况,沿革、官守等都从周代一直记载到清末,是晚清时期的地方巨著。这套志书提供了北京地区较为系统完备的历史资料,对于研究北京的历史、风貌、人文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此次依照原书尺寸,双色影印,线装再造出版,
本书主要收录晚清民国时期出版的纪实类摄影集,这些摄影集多以历史事件或某一主题进行摄影编辑,涉及经济、文化、教育、交通、社会生活、历史遗迹等诸多方面。本书按“社会·记录类”“风景·建筑类”“经济·工商类”“艺文·人物类”四方面进行分类编排,共收录文献近130种,全部高精复制,绝大部分为首次影印出版。这些文献记录了近代中国
海宁,古为盐官,又称海昌,今为浙江省嘉兴市下辖的海宁市(县级),位于我国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钱塘江畔。海宁历史悠久,人文渊薮,前贤辈出,素有修志传统,地方文献丰富,底蕴极为深厚。《海宁州志稿》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由海宁知州李圭始修,海宁知县刘蔚仁续修,至民国5年(1916)告竣,民国11年(1922)付梓,朱
本书是“陇右文库”之著作库,系全面发掘和详尽收录历代甘肃地方人物著作和有关甘肃地方文献的资料库。全书以时代为序,分为四编,即汉至宋元编、明代编、清代编、民国编,共收集著作200余部,有刻本、抄本和稿本等,其中不乏珍本、孤本等,版本十分珍贵,是甘肃清代以前(含部分民国时期)甘肃籍作者著述作品集大成之作。本书以影印形式出版
本书依据谭其骧先生《中国历史地图集》中蜀汉景耀五年(262年)的《三国时期全图》对应的当今中国行政区域,来确定全国三国文化遗存(蜀汉故地卷)调查报告的主要涵盖范围,时间上限以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公元184年)为开端,下限暂定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本书共3册,约63万字,调查点位559个,图片2700余张,汇集第一手调
本书内容:南宋乾道七年建安蔡梦弼东塾刻本《史记》,收录于《中华再造善本》。旧藏杨以增海源阁,《楹书隅录》著录之本,现藏于国家图书馆。卷四十三缺,配光绪七年杨保彝影宋抄本。书内有“建溪蔡梦弼傅卿校刻梓于东塾”牌记,目录后有“三峰樵隐蔡梦弼傅卿校正”一行,其他卷后尚有蔡梦弼刻书题记多处,有季振宜题款。
本书将其所藏金石器物按省编排,其卷首称凡山水名胜、古陵墓、古寺观,必多碑刻,皆留心访查,注明碑刻所在地,并简要介绍书体、尺寸、撰书人、流传及存佚情况。故是书系一部大型的金石分地目录,既据旧目所录之金石,又据作者所藏增入,间附按语订正旧著录之讹误,体量较大,相当于一部金石分地联合目录工具书,对研究清代金石学有重要的参考价
本书收录《大夫食礼》《大夫食礼记》《五音图》《乐风》《畏天用身》五篇竹书,每篇包括竹简的全部图版、释文、字形表及竹简信息表等。
1981年至1985年,周凤梧、张奇文、丛林主编的《名老中医之路》第一辑至第三辑相继正式出版发行。记录了著名中医学者和名老中医的成才之路,对一代青年中医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奇文作为原作者之一,继承《名老中医之路》之志,继编《名老中医之路续编》。《名老中医之路续编》,载名老中医近200位,他们学习中医理论,则记诵、
《尚书集注音疏》十二卷附《尚书补谊》《尚书续补谊》《尚书集注音疏述》《尚书集注音疏后述》和外编《尚书经师系表》各一卷,历十三年而成,四易其稿,是江声最重要的著作。全书备载书序,除注今文二十九篇外,又取诸书《汤誓》《泰誓》诸篇逸文,依书序补入。注文则辑马融、郑玄等古注,古注所缺,则自为注,伪孔传亦间采一二,疏中则详揭注文